赵烈文(1832年~1893年)字惠甫,号能静居士,江苏阳湖(一作常熟)人,受曾国藩保举,曾任易州知州,多年为曾国藩机要幕僚,军事上多所谋划,中年辞职归。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即公历1867年7月21日晚,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与幕僚赵烈文聊天时,忧心忡忡地对赵说:“京中来人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裸身无袴’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赵烈文回答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听了赵烈文这番话,曾国藩立刻眉头紧锁,沉思半天才说:“然则当南迁乎?”赵烈文回答说:“恐遂陆沉,未必能效晋、宋也。”曾国藩反驳说:“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赵烈文立即回答道:“君德正矣,而国势之隆,食报已不为不厚,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
曾说:“吾日夜望死,忧见宗庙之陨落。”
沈懋昭(1868-1915)字缦云,原名张翔飞,吴江人。入赘沈家后改姓沈。近代实业家,民国政要。1910年,身为立宪派的沈懋昭被上海商务总会推为赴京请愿代表,向领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面请速开国会,但遭拒绝。他感叹:“釜水将沸,游鱼未知,天意难回,人事宜尽,请自此辞。”
从此,沈懋昭认定中国前途“舍革命无他法”。在高涨的革命形势和革命党人的影响下,他决心投身革命,经于右任、叶兆崧的介绍,参加了同盟会,是为沪地商界上层加入同盟会的第一人。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沈懋昭全家亡命大连,继续从事反袁秘密活动,1915年陈其美、戴季陶奉孙中山之命从日本到大连,要沈懋昭联络关外党人,筹组革命机构,开办报馆,加强反袁宣传。袁世凯侦知沈的行踪,派人邀沈去奉天观看报馆馆址;在奉天,沈被人在食物中下毒,于7月23日晨抱恨逝世,时年48岁。孙中山获悉噩耗,潸然泪下,亲题“如见故人”挽词,以志哀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