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西行求法行止考(修改稿)
(2012-02-19 20:53:38)
标签:
法显西行考证杂谈 |
分类: 历史,考据 |
根据法显原文中“夏坐讫,复进到炖煌。有塞东西可八十里。南北四十里。共停一月余日。法显等五人随使先发。复与宝云等别炖煌。太守李浩(暠)供给度沙河。”的文字,399年派认为,北凉天玺二年(公元400年)11月,李暠自称大将军、护羌校尉、秦凉二州牧、凉公,改元庚子,以敦煌为都城。在此以前,李暠为敦煌太守。法显在文中称李暠为“敦煌太守”,说明他是在公元400年秋到达敦煌,如果在公元401年秋的话,就不应该称李暠为“敦煌太守”。由此断定,法显是公元399年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的。
根据法显原文中“度养楼山,至张掖镇。张掖大乱,道路不通。张掖王殷勤遂留为作檀越。于是与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等相遇。欣于同志。便共夏坐。”400年派认为,“张掖大乱”是指发生在公元401年6月,沮渠蒙逊起兵夺位,进攻张掖,杀死原后凉建康太守、北凉傀儡皇帝凉王段业而自立的历史事件,张掖王就是张掖公沮渠蒙逊。由此可以得出,法显是在弘始二年即公元400年的春天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的。
笔者认同399年派。以下是法显自传的《佛国记》中的文字及笔者的考据和结论,以及存疑的问题。
1、“度陇至干归国,夏坐。”干归国在今甘肃兰州西,本次夏坐是法显西行路上的第一次,年份是公元399年,具体时间是当时历法中的4月15日至7月15日,共三个月。
2、“张掖王殷勤,遂留为作檀越。于是与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等相遇,欣于同志,便共夏坐。”本次夏坐的年份是公元400年。
3、“于是南行四日至葱岭山。到于麾国安居。”于麾国在今叶尔羌河中上游一带,“安居”就是夏坐,本次夏坐年份是公元401年。
4、“度河便到乌长国,其乌长国是正北天竺也……法显等住此国夏坐。坐讫,南下到宿呵多国”本次夏坐的年份是公元402年。
5、“复自力前得过岭南,到罗夷国。近有三千僧兼大小乘学。住此夏坐。”本次夏坐的年份是公元403年。
6、“……法显在龙精舍夏坐。坐讫,东南行七由延到罽饶夷城。”本次夏坐的年份是公元404年。
7、“从此东行四由延到五河合口(今旁遮普平原某地)。”时间是公元404年10月20日左右。
8、“从彼波罗奈国东行,还到巴连弗邑(今印度比哈尔邦之巴特那)。”法显到达巴连弗邑后,连续两次出游,这是法显第二次出游回到巴连弗邑,时间是公元405年1月初。
9、“法显住此(巴连弗邑)三年。”大致时间应该是公元405年1月初-406年-407年-408年1月初。
10、“从此东行近五十由延到摩梨帝国(今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坦姆拉克),即是海口。其国有二十四僧伽蓝尽有僧住。佛法亦兴。法显住此二年,写经及画像。”到达的大致时间应该是公元408年4月初。在此住二年的时间:公元408年4月初-409年-410年4月初。
11、“于是载商人大舶泛海,西南行,得冬初信风,昼夜十四日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这里的“冬初”应该是公元410年初冬。
12、“法显住此国二年。”具体时间应该是公元410年初冬-411年初冬-412年初冬。
13、“得此梵本。已。即载商人大舶上可有二百余人。后系一小舶海行艰崄。以备大舶毁坏。得好信风东下。”上船时间应该是公元412年初冬,此时有信风。
14、如是大风昼夜十三日到一岛边……如是九十许日,乃到一国,名耶婆提(今印尼苏门答腊或爪哇)。法显到达耶婆提的具体时间应该在公元413年春。
15、“以四月十六日(公历5月31日)发。法显于舶上安居。东北行趣广州。一月余日夜鼓二时遇黑风暴雨……于时天多连阴,海师相望僻误。遂经七十余日。粮食水浆欲尽。取海碱水作食。分好水,人可得二升。遂便欲尽。商人议言。常行时政可五十日便到广州。今已过期多日,将无僻耶。即便西北行求岸。昼夜十二日到长广郡界牢山南岸……其便诡言明当七月十五日……”法显于公元413年(癸丑年)7月14日(当时的历法)(公立8月26日)到达崂山南岸(今崂山沙子口一带)并登陆。
16、“太守李嶷敬信佛法……归至郡治。商人于是还向扬州到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具体时间是公元413年冬天至414年7月15日。法显夏坐的地点应该是青州。
17、“夏坐讫。法显离诸师久欲趣长安。但所营事重。遂便南下向都。”这里的“都”,是建康城,东晋的都城。具体时间是公元414年7月15日之后。
18、“法显发长安六年到中印国。停经六年。还经三年达青州。”这里的“还经三年”是从法显离开印度大陆到师子国算起,至法显到达青州时止。即从公元410年初冬开始算起。410年初冬-411年初冬-412年初冬-413年初冬。
19、“是岁甲寅。”甲寅年即义熙10年,公元414年。这是法显从青州南下去建康的年份。这一句应该是法显自传的结尾。后面的文字应该是别人整理此文时加上的感慨和评价。
综上文字及考据,可得出如下结论:法显于弘始元年即公元399年的春天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的,在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7月14日(当时的历法)在崂山南岸即今沙子口一带上岸,然后去青州,停留一冬一夏。夏坐结束,法显本想归故里,但身不由己,便启程南下去东晋都城建康。
法显的时代,崂山还没有任何佛寺,法海寺(北齐武平二年即公元571年建)没有建造,青州的龙兴寺(北齐武平四年即公元573年建)也没有建造。因此,法显在崂山登陆后并未在崂山地界停留,后人切不可杜撰法显在青岛如何如何的故事。
存疑的问题:法显《佛国记》在“是岁甲寅”之后,有“晋义熙十二年矣。岁在寿星。夏安居末迎法显。”的记载,跟法显同时代或稍后的记载,都印证法显是在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秋天到达京城建康。法显本来是要回归故土的,但“但所营事重”,从青州南下去京城建康,这一行程为何走了整整2年?有人考证这是指当时刘裕之仲弟北徐州刺史刘道怜驻彭城,邀法显经停彭城,修建佛寺一事。并说法显在彭城停留2年。果真如此,法显的整个行程就没有任何疑问了。
注释:
1、本文中的年份用的是公历,具体的月份和日期则是当时中国历法的日期。
2、夏坐:指的是印度佛教和尚每年雨季在寺庙里安居三个月的行为,也叫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坐腊或安居。时间是
4月15日至7月15日
3、由延:古印度长度单位,佛学常用语,梵语yojana之音译,又作逾阇那、逾缮那、瑜膳那、俞旬、由旬。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
2012-2-21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