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世博会参观杂谈 |
分类: 杂文,时论 |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第41届世博会)于4月30日晚拉开帷幕,有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中外企业的参展,规模空前。本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了办好这届世博会,整个中国和上海足足准备了8年。盛大开幕式后,剩下的任务就是接待参观者了。
作为本届世博会的现场参观者,我不想说其光彩照人的一面,只想说说其华丽外表背后的败笔之处。
每届世博会参观者的总人数决定着本届世博会盈利的多少,国际展览局最关心的可能就是这个了。如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175天,参会人数2257万。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186天,参会人数4150万。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会,185天,参会人数5031万,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183天,参会人数6422万。此后的世博会,再没有打破6422万这个记录。于是,打破这个记录的重任似乎历史地落到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肩上”,而中国人似乎也很乐意来做这件事,最近,中国的媒体不断重复一个数字:7000万,参观总人数要突破7000万。从5月1日开始,到6月7日的官方统计,本届世博会入园参观的人数超过1500万;截止到7月9日,参观的总人数已达2568.58万。从5月底到7月初,每天参观人数都在36万以上,其中,超过人数50万的有7天。国际展览局官员曾有的担心早已被这巨大的数字给消融了。
而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随旅游团千里迢迢来到上海,在7月8日9日两天参观了世博会。尽管来世博会前,比我早来的朋友已经告诫我要做好两大“功课”:排队、暴走。但残酷的现实还是让我惊悚无比。
先说排队。由于入园参观的人数太多,从入园排队过安检,到排队参观,巨大的人流,在高温闷热的天气下,缓缓移动,人声鼎沸。每个人都汗流浃背,形成“联袂成云,挥汗成雨”的真实场景。我身处其中,闷热难耐,疲惫不堪。如果不是有遮阳棚和电扇及喷水雾设施,不知会有多少人中暑!即使这样,还是有人晕倒。我在浦西参观太空馆排队时,就看到一个小女孩晕倒,被家长和工作人员抬走。好多参观者实在站不住了,就坐小马扎甚至坐在地上。我就是坐马扎的人,旅行社统一为我们发了马扎。
再说暴走。所有参观者为了赶时间,尽量缩短排队等候的时间,每当参观完一处,都会“自觉”地加快步伐,匆匆赶往车站、码头或下一个参观点。在世博园里,到处都是行色匆匆太匆匆的人;一天下来,其劳累程度可想而知!我自己的感觉就是脚疼腿酸,非常难受!
我在世博园参观了两个白天,光排队的时间就达7个小时以上。也就是说,两天的参观时间有一天是用来排队的!这还没去最热门的沙特馆和德国馆。7月9日中午时分,我本来打算去沙特馆排队,广播说沙特馆排队需要8个小时,直接把我吓退了。我的一个同行者在上午入园后,直接去沙特馆排队5个多小时才进入馆内。他几乎用一天的时间,参观了这一个馆,这期间,他竟没有上厕所。一是不敢喝水;二是人挨人,闷热无比,身上的水分都蒸发了。
两天参观下来,我和我的同行者都达到了疲惫的极限。我的感受就是四个字:非常痛苦!
在参观期间,曾收到上海世博局统一发的几条温馨的提醒短信,我忍不住回了一条:“你们世博局应该限制每天入园的总人数。让中国公民在高温闷热的天气下排队等候数小时,大家疲惫不堪,时间的浪费的的无法统计。你们这样做是很不人道的!千万别说中国人多没办法。历史会记住这些。可能你们自己还觉得是功臣呢!”
其实,解决排队难的问题不是个非常复杂和困难的事。每天控制参观人数的总量,完全可以采取网上提前预约制度,提前一周或10天,无论团体或个人,都凭身份证预约,一日一证一券。对于没有预约的散客可以留出一定数量的参观券,还可以采取顺延时间的办法,比如,可以出售明天或后天甚至更晚的参观券。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这样做绝不是个难事。如果我们非要重复40年前大阪世博会排队难、参观难的场景,就是闹笑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