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杰克逊的怪异源于他童年的不幸

标签:
心理童年迈克·杰克逊健康 |
分类: 心理健康,为人处世,礼仪 |
2009年6月26日,北京时间5:26,洛杉矶当地时间25日14:26,被誉为“流行音乐之王”的国际巨星迈克-杰克逊去世了,终年50岁。他是继猫王之后西方流行乐坛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引领世界流行音乐30年。他的早逝,令世界震惊!
1969年,11岁的迈克
迈克·杰克逊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天才,他的舞步和嗓音,令无数歌迷疯狂;他自己写歌,他会策划演出。他还是知名的公众人物,热心公益事业。他一个人支持了世界上39个慈善救助基金会,保持着2006年的吉尼斯世界个人慈善纪录,是全世界以个人名义捐助慈善事业最多的人。
当然,他也有很多常人难以理解的怪癖和乖行。作为一名黑人,迈克·杰克逊对自己的容貌和肤色极度敏感和不满。成名后,他不断整容,漂白肤色。长相越来越可怕,肤色像个白人。不停的整容毁坏了他的健康,他患了皮肤癌。最可怕的鼻子被整的薄如脆纸,像个生生捏上的假鼻子。因此,他曾被评为“美国最蠢的人之一”。后来,各种整容带来的综合症开始一一显现出来,需要服用多种药物来维持。英国《太阳报》引述消息指,杰克逊生前每日会注射多达8种药物,包括每日3剂强力镇痛剂杜冷丁、Dilaudid,以及最近服用的维柯丁。3种药分别含有吗啡、鸦片成份,同时服用超过一种,足以致命。
1985年,27岁的迈克
从心理学角度审视迈克·杰克逊,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心理问题。作为歌星,迈克·杰克逊被万人瞩目,光彩照人;内心却异常孤独、寂寞。他充满才华,却又脆弱自卑。黑人的肤色在他看来是低人一等的标签。这属于“社会自卑”,这是黑人在美国社会中的总体地位决定的。除此之外,我认为迈克·杰克逊的自卑感更多的属于“心理自卑”,这来自于童年时期的家庭生活。可以说,迈克·杰克逊不幸的童年扭曲了他的心灵。
迈克·杰克逊1958年8月29日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小城盖瑞,他的父亲约瑟夫出身在阿肯色州的一个路德教牧师家庭,从小就受到严厉的家庭管教。而当他当上父亲以后,也将这种严格的管教强加于他的孩子身上。他很爱音乐,擅长演奏电吉他,当时经常在一个叫“费肯思”的乐队演出,以赚取一些额外收入,来支撑这个家庭庞大的生活开支。而作为母亲的凯瑟琳,从小就对音乐表现出强烈的爱好,她不仅会弹钢琴,还会演奏单簧管。在父母的音乐熏陶下,几个孩子都爱上了音乐。
他的父亲约瑟夫也注意到了孩子们身上的艺术潜力,便给孩子买来各种乐器,并安排他们到附近的夜总会演出,并以此作为生财之道。后来迈克·杰克逊和四个哥哥组成杰克森五兄弟乐团。开始登台演出。那时,他不过5岁。迈克·杰克逊与四个哥哥一样,为了家庭演唱队的成功,不得不接受父亲严厉的管教。有时,一个周末的演出多达十几场,直到星期一的凌晨4、5点钟,约瑟夫才载着疲惫不堪的孩子回到家中。一路上,约瑟夫还会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对孩子从来没有表扬,孩子们的任何失误,都会成为他责骂的借口。成名后,迈克·杰克逊曾说自己没有童年,从小他们兄弟几个被父亲用鞭子打着逼着练唱歌
还有一件事,严重摧残了迈克·杰克逊的自信。他在青春期的时候脸上开始长了很多青春痘,整整治疗了两年,他不敢出门,不想见人,可是哥哥们还是嘲笑他,而且叫他“大鼻子”。他爸爸也在那时说他:“你看看你那个大鼻子,真难看,真不知道你长的像谁。”从那时起,迈克·杰克逊开始变的自卑、敏感,不自信了。
可以说,童年生活的不幸,为他以后种种怪诞的行为埋下了伏笔。
心理学认为,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自卑感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理论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概念之一。1907年他写下了《器官的缺陷及其生理补偿》一文,把自卑感与身体缺陷联系起来,探讨由身体缺陷所造成的自卑及其补偿的问题。他指出,如果一个人某种器官功能不足或有缺陷,就会产生自卑感。在产生自卑感后,个人就想通过争取权力或变得更为有力量以补偿机体之不足。作为一个整体单位而活动的个体,可以通过两种基本途径进行补偿。一种是觉知到自己的生理缺陷后,集中力量在低劣的器官上发展其功能。例如体弱者通过持久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当个体通过极大的努力使原来的缺陷改变成为自己的优势,对此阿德勒称为“超补偿”。另一种是承认自己的某种缺陷,发展自己的其他机能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可惜,阿德勒生活的时代,还没有整容术。而迈克·杰克逊采用的正是第三种“补偿”方式:整容。他漂白了肤色,他千方百计“整掉”了“大鼻子”。
2006年,47岁的迈克
童年的生活经历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在冷酷无爱的环境下长大,自卑伴随了他短暂的一生。迈克·杰克逊的早逝又为我们增添了的一个活生生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