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历史考略(3)(整理)
(2009-03-20 10:30:16)
标签:
即墨考略历史文化 |
分类: 历史,考据 |
即墨老酒独一无二,它是选用大黄米、陈伏麦曲、崂山(麦饭石)矿泉水,按照"黍米必齐、曲蘖必时、水泉必秀、陶器必良、火炽必洁、火剂必得"的古代造酒六法酿制而成(“古遗六法”),经自然发酵后压榨所得的原汁而成。
所谓黍米必齐,即生产所用黍米必须颗粒饱满均匀,无杂质;曲蘖必时,即必须在每年中伏时,选择清洁、通风、透光、恒温的室内制曲,使之产生丰富的糖化发酵酶,陈放一年后,择优选用;水泉必香,即采用了质好、含有多种矿物质的崂山水;陶器必良,即酿酒的容器必须是质地优良的陶器;火炽必洁,即酿酒用的工具必须加热烫洗,严格消毒;火剂必得,即讲究蒸米的火候,必须达到焦而不糊,红棕发亮,恰到好处。具有色泽瑰丽、气味馥郁、香型独特、性质温馨、质地醇厚等特点,酒液清亮透明,深棕红色,酒香浓郁,口味醇厚,微苦而余香不绝。即墨老酒属于黄酒,是中国古典名酒之一,古称“醪酒”。据《即墨县志》和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公元前722年,即墨地区(包括崂山)已是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黍米高产(俗称大黄米),米粒大,光圆,是酿造黄酒的上乘原料。当时,黄酒称“醪酒”,作为一种祭祀品和助兴饮料,酿造极为盛行。在长期的实践中,“醪酒”风味之雅,营养之高,引起人们的关注。
古时地方官员把“醪酒”当作珍品向皇室进贡。相传,春秋时,齐国君齐景公朝拜崂山仙境,谓之“仙酒”;战国时齐将田单巧摆“火牛阵”大破燕军,谓之“牛酒”;秦始皇东赴崂山索取长生不老药,谓之“寿酒”;几代君王开怀畅饮此酒,谓之“珍浆”。唐期中期,人们发现“醪酒”威力“适筋骨入骨髓”,别称“骼髅酒”,又称“骷辘酒”。到了宋代,人们为了把酒史长、酿造好、价值高的“醪酒”同其它地区黄酒区别开来,以便于开展贸易往来,故又把“醪酒”改名为“即墨老酒”。此名延用至今。清代道光年间,即墨老酒产销达到极盛时期,老酒不仅畅销全国各大商埠,而且出口远销日本及南洋诸国。
1950年建起“山东省即墨黄酒厂”,使久负盛名的“即墨老酒”得到进一步发展。1985年年产量达千吨。1963年和1979年,在第二届、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被评为国家优质酒,荣获银质奖章;1984年在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中,荣获金杯奖。
渔民祭海,古已有之。在中国,南方渔民祭妈祖,北方渔民祭龙王。已有500年历史的田横周戈庄祭海,近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祭海活动,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兴盛,并成为即墨最有名的文化遗产。
周戈庄祭海首要的是蒸面塑。面塑,北方人也称为饽饽,提前四五天妇女们便忙碌着走东家跑西家研讨新花样,直到称心如意便开始下手制作。大的面塑有三四公斤重。传统的造型有寿桃(当地人每逢喜事做的一种面馍),如今妇女们又在寿桃上设计了“双燕戏春,八仙过海”梅花,牡丹等饰物。盘龙(当地称神虫、升虫,把它放在粮屯、钱包里取“神升”的寓意)有头眼身尾,选型生动,并要用各种颜色绘上油彩。
祭祀龙王要选三牲:猪、鸡、鱼。猪以黑毛公猪为佳,越大越好,宰杀后刮毛,只留猪脖上一撮黑毛(代表是带毛的全猪),并用红绸布打结而成的红花带披挂在猪头和猪脖子上。鸡要选个头大的红公鸡,鱼要用大个的鲈鱼。
祭海仪式开始,鞭炮齐鸣,人们开始焚烧香纸。随着鞭炮声各船主开始往空中大把抛撒糖果,海滩上众人便争着抢糖果,有谁捡的糖果多,当年即交大运的说法。渔民也崇信鞭炮声势大,持续时间特别长,谁的船一年渔业即兴旺发财。因此祭海多是千、万响的大鞭炮。有的船家把几挂鞭绑在大木杆上同时燃放,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如今的周戈庄祭海已不再是一种迷信的祭祀,而逐渐成为田横沿海的一种民间风俗活动。祭海的形式、内容也由传统的祭神,而变为欢送渔民出海、预祝渔业丰收的盛大节日——祭海民俗文化节。每年3月20到3月22日为祭海时间。2009年,将是第六届祭海民俗文化节。(全文完)
2009/3/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