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腊月二十三,小年,主要的民俗活动就是“祭灶”,欢送灶王爷。明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的日子。欢送灶王爷,一定在他神位前摆上酒和糖瓜,让他老人家喝得痛快,让后再用黏得粘牙的糖瓜,把灶王爷的嘴“堵上”,于是,他老人家就“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
早期的灶神产生于人们对火的自然崇拜,民间供奉始于商代。灶神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或称“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灶王”。北方人称他为“灶王爷”,我老家的叫得格外敬重——“灶王爷爷”。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予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还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类似现在的纪检干部。居家过日子,柴米油盐酱醋茶,谁没有点隐私啊?外人不知道,但灶神都清楚。自古至今,中国老百姓老实出了名,不能不说与此君的监督有些关系。
你看,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统计出来,在腊月二十四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报告。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流传着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的俗谚。孔子在向其弟子解释人们 “媚于灶
”的原因时指出:“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别看灶神地位低,可他有通天的本事,如果不讨好他,他就会向上天告你的状。葛洪《抱朴子
·
微旨》说:“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一百日也。”也就是说,谁要是得罪了灶神,严重的要少活三百天,轻微的也要少活一百天。试想,平白无故地丢掉几百日的寿命,这种惩罚实在是让人畏惧。所以,人们如果要祈福禳灾,便要对灶王爷恭恭敬敬,如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得将污脏之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名目繁多。
过去,祭祀灶王爷是很讲究的,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著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进第三次酒之后,将旧有的灶君像撕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仪式便顺利完成。有的地方在祭祀时想得很周全,要焚烧一个用篾扎纸糊的马,是作为灶神上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和干草,作为灶神和马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目的就是让灶王爷打心眼里满意,在天上多说些好话。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诗》充满生活气息,颇有些喜剧色彩:“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猪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看出来,让灶王爷吃好喝好,神也是“吃人家的嘴短”。用大吃大喝来贿赂“纪检干部”,老百姓也会这一招啊。
古时祭灶不分身份的贵贱、高低,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对灶神都是毕恭毕敬。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据有关资料记载:每年腊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宁宫大祭灶神,同时安设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礼,以迎新年福禧。祭灶这天,坤宁宫设供案,安放神牌,神牌前安放香烛供品,殿廷中设燎炉、拜褥。像民间一样,在灶君临升天汇报工作前,要用粘糖封住嘴,以防他在玉帝面前胡说八道。祭灶时,宫殿监奏请皇帝到坤宁宫佛像、神像、灶君前拈香行礼。礼毕,宫殿监再奏请皇后依次向灶君等神位行礼。
现在,这些习俗还在农村地区流传,只是祭祀仪式的程序简化了。在灶王爷画像和牌位前燃三炷香,摆一点酒水、糖瓜、新煮的香肉、新蒸的年糕即可。在城市,这些过年的民俗越来越少了……
注:奥,屋内西南角的神,其地位高于灶神。
2008/1/3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