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旅游网站及产品的五个分类
一、媒体类

缺点:实时交易不便,线上线下打通较差。
盈利方式:以广告、软文、专题等挣景区或政府旅游局的钱。
二、工具类

缺点:对商家把控不够严格,或因某个合作商的问题而引发投诉。
盈利方式:航空公司或酒店或其他商家的回佣。
三、社交类

缺点:初入者感觉有些乱,信息庞杂,各种游记入口、景区节点需要一段时间熟悉。旅游淡季对会员维系是个问题。
盈利方式:售卖产品,挣景区或旅行社的钱。
四、电商类

缺点:需要持续引流,实现转化。
盈利方式:收取旅行社的会员年费,包括一些引流转化的分成。
五、订制类
特点:船小好调头,打私人订制的牌。
缺点:对人员要求很高,需要全方位人才,懂旅游、懂户外、懂媒体,甚至还要颜值。
盈利方式:收取服务费或是佣金。
互联网
旅游的六大痛点
痛点一、出行前的参考。可以是别人的线路,可以是景区介绍,可以是达人攻略。
痛点二、买票、订房。这两点相信是很多有出行计划的人必备的,甚至更要提前到出行前的一两个月。机票早订可以打折,火车票早订有座,最长两个月,所以这是刚需。而订房,则同样面临早订有折扣,早订有房住的情况。相对而言,景区门票和定餐则不是最重要的。当然,如果非自驾车用户,到了当地还有租车需求,这一点租车公司可以和旅游网站相打通。
痛点三、导览。到了当地之后,入驻酒店,接下来就是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品美食,游美景。吃的需求,一些专业APP就可以满足,比如美团,比如大众点评。而景区导览服务则是刚需中的刚需。尤其一些大景点,导游人数有限,野导层出不穷。要么找不到正规导游,要么花高价找一个野导。如果手机能满足各景点讲解最好。
痛点四、实时帮助。人们常说,旅游,就是从一个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家,恐怕最强烈的就是陌生感和恐惧感。为什么旅行社要找地陪,也是这个道理。如果能在异地有一个人或机构满足你的各种咨询,是不是很有安全感?同时旅游体验指数也会提升吧。不一定伴游,至少随时能够电话或其他社交软件的沟通,这也是一个机会啊。相信会有人为了得到帮助而愿意付费的。
痛点五、投诉。旅游,说白了是一种用户体验。可能来自于各种感受,交通、住宿、吃饭、游览、购物等,这其中免不了会发生不愉快。今年青岛的天价虾就是典型代表。如何让游客玩得开心是所有服务提供者追求的目标。但因为环节太多,加之逐利行为,不可避免会出现形形色色的坑人事件,那么如何让游客在被坑之后投诉有门,这就是一个机会。你不要说政府类机构,一个是人力,一个是体验,都不一定能如人所愿。还有就是投诉之后有没有后续,多长时间可以解决?如果有一个网站或产品能够帮助游客解决旅游纠纷,我想信任何一个人都愿意从赔偿中拿出一点钱来作为佣金吧。
痛点六、炫耀。旅游是体验,更是一种提高眼界的机会,那么接下来也就是炫耀和吹牛的资本。当然,这里并无贬义,这只是人性中最根本的诉求。你想啊,当人聊起一个地方时,你会说我去过,那个地方如何如何,岂不是很有面子?另外,回来之后把当时的心情、美图、美食甚至故事记录下来,让周围的人看到,在他们的赞赏和惊叹中,是不是很有满足感呢?而记录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就是对线路和景区的复盘过程。如果我们各取所需,网友得到了记录的空间同时很容易分享,网站得到了UGC甚至PGC,再实现针对景区、酒店、旅游社的转化,岂不快哉?当然,如何让人们贡献内容?给稿费呀。
---------------------------------------------------------------------------------------
欢迎注明出处的转发,转发请注明如下信息
作者新浪微博:@胡二刀
文章出处:新媒体运营
新媒体运营(meitiku,也就是媒体库)是一个专门讨论互联网、微博、微信、社会化营销原理与技巧的平台,有思想,无主义,有碰撞,无诉求。同时兼具对传统媒体的评价与思辩
前一篇:如何搭车双十一?营销案例干货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