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郎平执教的美国女排赢了中国女排,让大家翻出了较早的一则消息:与郎平同时代创造辉煌的聂卫平对郎平很“不满”:“她出国执教,我很不喜欢。教出几个对手来和中国女排对抗,我不能接受。”老聂继续把“斗争”扩大化
:“那些出国去执教其他国家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的教练,我都非常不喜欢。别忘了,你们是中国人!”
老聂的观点引来无数网友抨击,主流舆论及主要论坛展开一轮不大不小的“讨聂行动”,许多媒体纷纷发表评论,直斥“聂卫平的观点落伍了30年”。聂卫平也被论者视为“狭隘爱国者的一个缩影”。甚至有媒体巧妙透露了改姓后的聂家之子也是“海外兵团”的相关报料。我不喜欢老聂(您甭管什么原因,反正是不喜欢),但在这一点上我还是部分同意老聂的观点。

郎平

李矛

李犁

乔良
海外兵团其实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教练组,一个是运动员组。前者都是曾经叱咤中国体坛的一代风云人物,除郎平之外,还有韩国羽毛球队教练李矛(执教男单亚军李宗伟、击败鲍春来的李炫一)、美国田径队教练李犁、美国体操女队主教练乔良、新加坡乒乓球教练刘国栋(刘国梁的亲哥哥)等,后者则人数更多,从五十岁的栾菊杰到二十几岁的年轻队员。有这样一个统计,乒乓球、羽毛球和跳水是中国人“海外兵团”人数最多的三个项目。仅以乒乓球为例,依照国际乒联公布的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运动员名单,男女各77名参赛运动员中,中国“海外兵团”人数达39人。
不可否认,中国兵团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奔钱去的。同样具备压冠的实力,但在国内没有那么多名额,干脆到国外吧,好歹一比就是全国冠军了。既有举国荣誉,又有大把银子,何乐而不为呢?可实际上他这样做,是侵犯了我的利益。为什么这样说?
记得跳水冠军高敏曾说过,当年她的教练这样教育她,你得好好练,因为在中国,一个运动员需要30个农民来养。那是十几年前的事儿了。那么现在,养一个运动员要花多少钱呢?我从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数字:“体育总局科研所的研究员李先生透露: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体育总局事业费每年10亿元;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时,体育总局事业费涨到每年30亿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体育总局事业费又涨到每年50亿元。雅典奥运会备战4年,中国花费近200亿元。雅典这次中国队获得32枚金牌,每枚金牌的成本就是6亿多元。”
每枚金牌的培养费是6亿元,这只是前期国家投入的费用,还不包括得牌后各级政府以及企业对运动员、教练的奖励。
如此来说,每一位运动员所花费的钱不在少数。从教练的配备、陪练、器材、场地、医疗等等,所有这一切,花的都是纳税人的钱。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公民在出钱培养一位运动员。当这位运动员最终取得了好的成绩,虽然不能给我们直接带来经济收益,但至少让我们觉得有面子,有心理上的满足感,花点钱也值。但是当运动员学成之后跑到国外,稍加训练就摘金夺银,这不光让我们白投了钱,更没有荣益感。您别跟我提什么世界体育是一家、比赛就是与人类体能竞争这类话,我要的就是掏钱打了水漂儿,也要听个响儿。
但我也并不希望运动员空有一身绝技,没有地方施展,退役之后一身伤病甚至给人家搓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