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二车娜姆:“国际走婚”遭遇“七年之痒”(200409)

(2006-02-23 14:52:01)
分类: 写字儿
 
               
    杨二车娜姆,一个总是身穿中式服装周游世界的传奇女人。
    几年前,杨二车娜姆的一本《走出女儿国》自传小说,让人们认识了神秘的、来自泸沽湖的摩梭人,也领略了她与挪威外交官石丹梧的爱情传奇。后来这段故事被写进《中国红遇见挪威蓝》一书中,成了女孩子们的爱情圣典。但是,这一段令人羡慕的“国际走婚”在七年之后停住了脚步。
    近日,杨二车娜姆在新书《七年之痒·中国红别了挪威蓝》中袒露了自己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以及这些年的所思所感。
    9月17日晚,记者联系上了正在上海的杨二车娜姆,采访在她不太纯正的普通话中娓娓展开。
                     七年:从相遇到分别
    记:《七年之痒·中国红别了挪威蓝》(以下简称《七年之痒》)是你的第13本书。与前一本《中国红遇见挪威蓝相比》,虽然只差了两个字,但写起来相信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杨:那当然了。第一本是以第一人称写的,因为以前是一个很甜蜜的女人;这本是以第三人称写的,因为很难写。
    记:在此之前,也看过一些报道,因为其他人的介入,石丹梧移情,你与他分手。写这样一本书是对过去感情的纪念吗?
    杨:不是纪念。因为第一本之后很多人记住这个人的名字,记往石丹梧这个名字,对他特别熟悉,也特别喜欢他。(分手)这个事情已经过了两年了,这个事情走到哪里都有人问。虽然这是我私人的事情,没有必要跟大家解释,但是我还是觉得没必要再瞒下去了。因为走到哪里都有人问,最后就变成了“她就是史丹梧的女朋友,叫杨什么什么”。(笑)我是他的女朋友了。
    记:(分手这件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杨:是2002年8月25日,我生日那天。
    记:我觉得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这本书已经成了少女爱情的典范。你现在写有没有想把这种想象重新修复的意思?
    杨:我没有修复的意思。感情这个东西,当是就是这么美的。后来因为这样那样的状况,才……
    记:摩梭人都信佛,你是否认为“七年之痒”是一种宿命呢?
    杨:其实以前我不相信什么“七年之痒”。因为我一直认为我们两个人是不可能分开的。但是后来这件事发生后,正好是七年。为什么这本书取这个名字,当是正好回来,有个女朋友问我,你们在一起几年了?我说六年,马上就进入七年了。她说你要小心,这是一个坎儿。
    记:现在信命了吗?
    杨:现在怎么说啊?这是一本非常难写的书。一直写写停停的。最后一分种,我说写完算了吧。然后一口气写完,二十天的时间,再也没有修改。也没有再重新看一遍,一直到书出来。
                      爱情:要栽培更要维护
    记:大家看完你的上一本书,再看这一本,会不会对爱情对婚姻产生恐惧?
    杨:我觉得不应该呀!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感情有了以后看你怎么去栽培,去维护。
    记:其实这个事本来可以避免的。
    杨:对,可以避免的。如果我是一个城里的女孩子,是一个独生女,没有家庭的责任,不用养一家三代人,就不会出现这种事。
    记:现在书出来了,回过头来再看这段感情,有何感想?
    杨:现在看来,对我的读者有了一个交待。
    当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又是在我生日的那一天,最不能接受的是我在老家建房子是为了迎接他去。然而,因为交通不方便,通讯不方便,交流也有问题,再加上飞机延误,一个接一个的意外发生,导致这个事情不可收拾。刚开始的时候挺痛的,后来想一想,也挺愤怒的。再后来,既然发生了,一个巴掌拍不响,应该是两方面原因。这样以后,我就没有那么多恨了。我想说,男女朋友以后遇到这种事,不要一下子走极端。现在我们还可以成为朋友,还在通电话,还在联系。最起码还能作为朋友。
    我本人一直在做文化交流工作,我的书中不一定都在写私人生活,从我的生活中可以感受到怎么做人,怎么与人相处。其实有的时候我们的情绪稍微控制一下不爆发,事情退后一步就是海阔天空。
    记:这本书是否打算送给他,让他看看?
    杨:已经寄过去了。
    记:你想他看到书后会怎样反应?有没有复合的可能?
    杨:这个事情都过去了,我们不会(复合)。我是属马的呀!
    记:原来人们都认为这是白马王子与灰姑娘的一段非常浪漫的童话故事,经过这样的过程,能不能说你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
    杨:我觉得冥冥之中,我是幸运的。因为前几年一直在路上,从小长大一直挺苦的,所以也没有什么人疼过我,宠过我,娇惯过我。他是七年第一个这样对我的人:那么耐心,那么样对我宠爱,让我看了那么多世界,跟着他,开阔了很多眼界。现在再回到老家,在老家建房子,建博物馆,建希望小学,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需要很长时间在一些很枯燥的地方。毕竟我是一个非常适应都市生活的人,再回到乡下,也有很多不适应。但都经历过了,就没有什么诱惑感。
    还有就是我这个人是需要不断成长的,希望自己能不断进步。如果在一个婚姻里面,我很甜蜜,但我觉得我没有长进,我需要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
                       女人:为价值而工作
    记:从你从事的工作来看,你愿意别人给你怎样一个定位:作家?模特?时尚界前沿人士?或是其他。
    杨: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我在每一个时期都在做不一样的事情。如果7年前让我去泸沽湖建房子,我肯定坐不住,肯定会想到巴黎的牛角包。但现在都经历过了,已经没有什么东西会让我大惊小怪了。我也蛮幸运的。现在写书,做文化交流,主持节目,做一些演讲和服装设计。
    最近是书重一些,过一阵时间想去做一些别的事情,比如以我名字命名的香水儿。
    记:你的书中都提到了家乡泸沽湖。你也曾说过,因为自己的书带动了泸沽湖80%的旅游业。当地有没有请你作旅游形象大使?
    杨:没有没有。还没有人问过我。
    记:你在家乡盖博物馆,建了37间客房,还要捐建希望小说。这是出于一种什么考虑?
    杨:在国外走了那么多年,我觉得中国要强大,少数民族也不能拖后腿。教育非常重要。
    另外一个,卢沽湖的旅游也要上一个新档次。我的书卖到了全世界十几个国家,很多人会带着不同文字的我的书到到中国,这样我就希望在泸沽湖每一个月能请到一个世界上知名的艺术家,到那里去住,免费,走的时候留一个作品在那儿。泸沽湖旅游的水准和档次一下子就上去了。对摩梭文化也是一个宏扬。
    去年过得挺难的。请了一个很好的朋友去帮我设计一个博物馆,把钱都给他了,可一半都没有花在我的工地上。
 
    记:按你的性格,你应该很直率地指出他的错误,要求改正?
    杨:我们都是很大的人了,不应该把手指到谁的鼻子上,骂谁。他自己应该
可以悟到,会有因果。
    记:近期有什么打算?
    杨:十·一还要出版一本《暗香》,以西方胸罩、中国肚兜为题材解读东西方服饰文化。还有一本叫《一会儿就回来》,讲的是社交礼仪。因为2008年马上就要来了,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多到一些大学、工厂、公司做礼仪方面的讲座。在国际上走了那么多年,这个路也是我花了很多银子学来的。
                                                
 
杨二车娜姆简介:摩梭人,13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央民族歌舞团。1990年离开中国到美国,后在意大利当模特,游历欧洲。先后到日本、新加坡和我国台湾等地讲学和演出。 1997年开始写作出版,著有《走出女儿国》《中国红遇见挪威蓝》《你也可以》等书。其作品已被译成多国语言,在全世界热销。现为《时尚———中国服装》专栏作家。
摩梭人及摩梭文化简介:摩梭人是中国目前惟一保持走婚的人群。他们聚居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沪沽湖畔,至今仍保留母系社会“阿注”婚姻的特点,家庭关系完全以女性为主,财产按母系来继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