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伊夫:淡出江湖,独立到底

(2006-01-19 09:06:38)
分类: 写字儿
提起伊夫,演艺圈里可谓无人不晓。文化记者眼中,他是前辈,是朋友;演艺人士眼中,他是扩音器,是杀威棒;读者眼中,他是记者,是撰稿人。
   历经十余年的文化报道,伊夫已经成为中国演艺圈中的一个品牌,他用自己的笔默默记录着所发生的一切,并将它们客观及时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今,伊夫的新书《独走江湖》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这其中除了记录一个独立撰稿人的酸甜苦辣之外,还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演艺圈的风风雨雨。6月21日,记者通过电子邮件对伊夫进行了专访。
  
   在“独走”中显示生命
  
   记:以前都是你采访别人,现在是你接受采访,而且是关于你的新书,你是否有做明星的感觉?
   伊:曾经咄咄逼人地提问,现在字斟句酌地回答,角色置换是有趣的。明星的感觉不可能有,因为明星不仅接受采访,更拥有其他“风光”的待遇。
  
   记:你是1991年正式成为独立撰稿人的,到现在整整11年。为什么想到现在要出一本关于自己的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版的?
   伊:在影视圈浸泡十年多的时间,难免厌倦。早在1996年就有出版社找过我,但那时我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以后几年里,总有不同的出版社提起合作事宜,但均放弃。我总认为以往的文章只配在报刊上做短暂停留,让它长时间地存放在读者的书架上,我没有这个勇气。
   2001年秋,在转向新的人生之路前,作为对一段人生的总结未尝不可。这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编辑宗颖小姐再次找到我,这位《我认识的鬼子兵》的资深编辑,在与我深谈数次后,鼓励道“你就随意写吧!你的经历足够你写的,把所有素材先全部整理出来,我们再重新整合。”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编辑,宗颖给了我许多启发和自信。在她有条不紊的一步步推进下,我突然发现:如再反悔已经来不及了。
  
   记:听说《独走江湖》是你出书的系列之一,以后还会有什么新作问世?主要内容在哪方面?
   伊:《独走江湖》是宗颖的创意,她认为非常符合我的生命状态,比较影视圈内容,她更喜欢我独走河山的随笔。她认为那些冷静的白描和充满人道主义的情怀,才真正反映出我的文风和性格。她建议我保住这个“独走”的牌号,继续在“独走”的系列里显示我的生命。
  
   记:我细读了一下全书,发现很多事情都是首次披露,比如“叫板北京电视台”的前因后果,比如“李谷一事件”的幕后真相,对于这些当事人,你出书时是否有过顾虑?
   伊:无论是曾与北京电视台形成诉讼双方,还是披露“李谷一事件”的始末,在当时各媒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但是碍于当时的种种原因,我难以将幕后内容和盘托出。现在早已时过境迁、物换星移,“解密”就不可避免了。
  
   记:你在书的序中提到,“今年是我进入‘独立撰稿人’这个角色的第11个年头,也是面临新的人生转折的第一年”。请问新的人生转折是什么意思?难道不做独立撰稿人了吗?
   伊:2001年,是我进入独立撰稿人这个角色的第11个年头,也是逐步淡出这个我已经失去兴趣的圈子的第2年。影视圈的人或事,再难以吊起我好奇的胃口,便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新的领域,我要采访那些对我始终充满变数和新奇的人生。
   我喜欢采访,这极大地丰富我的人生阅历。独立撰稿是我最佳的生存方式,我可能要闲云野鹤般地一直延续下去,不同的是采访领域的区别。比如,我现在就开始为别人写自传,深入地走进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每天把别人的魂附在我身上,感觉特别好玩儿。
  
   记:你在书中称自己是野生动物,在弱肉强食的险恶环境中既要勤勉觅食又要主动进攻。你喜欢台湾歌手齐秦那首《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吗?
   伊:狼在恶劣生存环境中的勇气,让我欣赏;但我更欣赏敢于单打独斗的虎豹!
  
   与明星保持距离
  
   记:与现在流行的“零距离”访谈不同,你在采访明星艺人的时候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因为距离产生美,还是因为需要一定空间的审视?
   伊:正如你所言——需要一定的空间审视。
  
   记:在演艺圈当中,你也有很多朋友,像英达、冯远征、李强等。但人无完人,即使朋友也有犯错的时候,你是如何对待朋友进行批评报道的?
   伊:选择朋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的品质很好,一般是不会出现令人尴尬的事情。而那些口碑不好的艺人,我始终保持着与他的距离。当然也遇到过与我关系一直很好的演员出现“犯错”的时候,我肯定要明确向他表示我的批评态度,虽然不一定是公开发表。
  
   记:你如何看待娱乐圈愈演愈烈的假新闻?
   伊:所谓“假新闻”有两种情况:一、确有丧失职业道德的娱记臆造;二、艺人出尔反尔,娱记上当受骗。但我认为关键还在于记者本身的素质,如果你保持着清醒判断和敏锐观察,你就不易被愚弄。当然你如果要滥用手中的版面权力,什么样的“新闻”都可能产生。
  
   记:有人说娱乐圈是一个肮脏的大染缸,但你却不这样认为。那么你认为演艺圈是什么?
   伊:要说“大染缸”,哪里是清白的呢?医院、学校、法院、足协,老百姓心里最为清楚。只不过娱乐圈最为引人注目罢了。我认为娱乐圈的人是中国最为活跃和开放的群体,他们基本是靠个人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的,比起某些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官场和尔虞我诈、诡谲狡狯的商界,娱乐圈的肮脏只能是小巫见大巫。
  
   叛逆性格与生俱来
  
   记:你小时候从城市到乡下,受过很多屈辱和磨难,甚至还产生过自杀的念头,是不是那种经历养成了你独立不屈的个性?
   伊:叛逆性格与生俱来,但坎坷的经历强化了我的性格。在绝望的日子里,不屈的性格尤其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
  
   记:在书中你第一次披露了自己的恋情,而据我所知,你目前还是独身。难道这也是独立撰稿人独立精神的一种体现吗?
   伊:独身与独立撰稿人没有必然联系。
   情感的升华或低落是两个人的私人行为,不需要一纸婚书来保障。
  
   记:你的笔名为“伊夫”,它的响亮程度远远超过了你的本名“陈子堃”。“伊夫”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谐音还是与你的民族有关系?
   伊:“伊夫”名字的产生纯属偶然。是我在独走新疆时,在路上结识了7个小伙伴后,我给包括我在内的8人分别取的名字之一。我年纪为首、第一,就成了一夫,而从观赏的角度上看“一”字的字型不如“伊”,于是就变成了“伊夫”。
   此外,由于我的“堃”字难住绝大多数电脑的字库,因此,编辑更乐于我使用笔名而不是真名。我蒙古族的血液已经淡化到不足十分之一了,“伊夫”与蒙文没有丝毫瓜葛。
  
   记:如果说1993、1994、1995年是你最高产的三年,进入新世纪,你的作品见少,是不是刻意远离这个圈子?还是一旁冷静地旁观?你的精力会放在哪方面?少写稿子,生活来源在哪里?
   伊:90年代中期,我活跃在前沿,报道了大量独家新闻。现在报道视角转移,娱乐圈已经退居二线,这更便于我从容地冷眼旁观,时不时发表一些评论。
   我在尝试着所有我喜欢的形式,比如撰写电视专题片,从事剧本的策划,甚至煽情的楼书说明。只要我认为有意思,就可以试试,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记:你动笔写剧本了吗?是哪方面的?谁任导演,何时出演?
   伊:编撰剧本不是个人行为,要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几年前曾经写出20集的故事大纲,但因导演没能有效地解决资金问题,被迫流产。但目前又有人来找我合作,我写完这本15万字的别人传记,就会与他们接洽。
  
   记:你是否统计过,到目前因为报道遇到过多少场官司?无败诉纪录是不是意味着都是对方主动撤诉或是败诉?
   伊:真正接到法院传票的官司只有三场。先起诉、再撤诉是妄想挽回名誉的惟一手段。扬言要起诉和威胁要废我的不计其数。
  
   记:在演艺圈这么久,你有没有想过做一名演出纪纪人?
   伊:没有兴趣。我只做有兴趣的事情。如果为了钱,有比经纪人更赚钱的职业。
  
   “伊夫”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记:1990年文化娱乐报道刚刚起步,而各地的报纸副刊也风起云涌。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出现十分适时。能不能说“伊夫的出现”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结果?
   伊:命运多舛的我,总算在“35岁以上”这个被招工单位排斥的年龄,遇到一次应运而生的机会。
  
   记:你认为自由撰稿人与文化娱乐版的编辑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共生关系、朋友关系、雇佣关系或是其他什么关系?
   伊:应该是共生关系。但也有寄生关系,譬如一些报刊经常盗用我的文章,而不付稿费。
   我与全国各地更多编辑的关系是朋友的关系。特别在我遭遇官司时,他们都坚定地站在我的一方,继续揭露和谴责无理取闹的原告,迫使他们只能撤诉。
  
   记:“伊夫现象”就像演员圈里的“申军谊现象”一样,成为一种值得研究、值得探讨的文化存在。你如何看待自己的成功?
   伊:我身在其中,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出现会成为一种“现象”。
   成功?我称不上成功,只能说相对地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了,可以真实而自由地生活。当然。与同时起步的一批人相比,我可能更引起争议吧。
  
   记:在你所倡导的独立、自由的报道精神下,你认为自己在每篇报道中都做到这一点了吗?
   伊:我力求这样完成我的每一篇稿件,但发表的报刊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技术处理”。这可以理解。
  
   记:独立撰稿人,在独立的同时,也难免孤独。你如何看待独立撰稿人的风光与落寞?
   伊:孤独对于我是永恒的,过去和现在都是这样。拥有许多朋友并不等于内心就不孤独。
   因为不曾风光,所以就无从谈起落寞。
  
   记:当有人听到“伊夫”这两个字因心里有鬼而放声大哭时,你认为是中国演艺圈的幸事还是悲哀?
   伊:任何人都不可能充当娱乐圈的道德法官,“伊夫”的名字,的的确确使不少人咬牙切齿。演艺圈真正的悲哀,不是“心里有鬼”的人回避伊夫,而是观众看到署名是他们的作品时,本能的一句“真臭!”
  
   记:当年在35岁的时候放弃公职,成为自由职业者走到今天,你成为许许多多自由撰稿人的榜样。对于更年轻的一代,你对他们有什么忠告?
   伊:清醒地估价自己,选择适合自己和自己喜欢的生存方式。
   别人可以给你许多忠告,但哪些忠告适用于你,只有靠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