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彦印象

(2006-05-08 15:13:14)
分类: 朝花夕拾
                                                           谢学军
   我一直想说说林彦和林彦的小说。
   几年前,梅子涵教授写过一篇《闲说彭和彭的小说》,那篇文章是谈彭学军,我心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却是联想到林彦。
   现在写小说的和读小说的几乎没人会从彭学军联想到林彦,这两位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关联:彭学军是女作家,林彦是男作家;彭学军是湖南人,林彦是湖北人;彭学军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林彦出生于70年代……好象只有一个共同点,彭写关于青春与成长的小说,林也写关于青春与成长的小说。
   事实上,彭和林之间有很重要的关联:林是看了彭的小说后才决定写小说的。
   这就要说到12年前,那时我和林同样是少年,同在武汉黄陂二中读高中,挤在同一张课桌上。高中时代的林彦是混得相当霉的,我还做过一段作家梦,他则是连梦都没有,父母离异,随便把他撂在一个只有一张课桌、一张床和一堆诗词的角落。他迷恋古典诗词,每天下午旷课睡懒觉,晚上精神百倍地写诗,然后抱着一堆破诗孤芳自赏。很多文学少年都曾经这样睡睡写写地打发中学时光,比林小十岁的韩寒甚至混得名利双收。但那时林彦注定是渺无出路,他没有韩寒那种令人不能不为之侧目的天才和傲气,也不懂得利用文学去趟一条路。林后来时常在小说里把单薄而落魄的人形容成一张揉皱的纸,我把这理解成他对自己少年时代的写照。
   高中毕业前夕,我在《少年文艺》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毫无疑问,我的举动启发了林,他十分眼红地找我要了一本《少年文艺》杂志,于是他就看到了彭学军的小说《小城的最后一个夏天》。他爱不释手夜不能寐,他说彭优美的文字让他整个夜晚都在飞翔,彭学军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不是完全无路可走,至少还有一个世界可以让他自由地飞。
   这个世界就是写作。
   他的第一篇小说叫《蓝太阳》。蓝太阳是一个象征,一种对梦幻和成长的象征。他巧妙地利用象征牵引着故事:一个男孩的父亲受即将离世的同事嘱托,去照顾一对孤苦伶仃的母女。男孩父亲时常打发他给那位精神失常的母亲和苍白的小女孩送点钱物,小说里有许多心灵贴近的过程和一缕若隐若现的情感,最终男孩和大学生老尤竭尽全力帮助女孩考上了大学。假如作品仅仅停留在善良和关爱的层面,这篇小说也就完了,值得一看的是,林把故事写出了新意,他让患难将一个女孩雕琢得坚韧而冷峻,而人心和人心的贴近和温情让女孩重新找回了活泼天真,因为青春就应该是活泼天真而不是冷峻的。
   读完《蓝太阳》,我忍不住替林将三年高中时光扔在一堆无病呻吟的破诗里惋惜,他早该试着写写小说了。林的处女作显示他其实是多么善于驾驶语言,优美的小说首先是通过语言来舞蹈的。林的语言洗练而隽永,流淌着淡淡的忧郁的氛围。我强调氛围是因为不是每一部作品都有氛围,氛围是文字修养和性情修养的沉淀,是灵气充盈的空间,是难以捉摸又挥之不去的感染力。在语言氛围和美感方面,林和彭一脉相承又别开生面,彭学军的小说氛围是蕴籍艳美,林彦的文字氛围是忧郁优雅。一架钢琴,一管洞箫,奏的都是心声。
   这篇小说发表在南京《少年文艺》上,是林在文学阶梯上踩的第一个脚印,踩得不响,但足迹很深。
   接着我又读到他的《四弟的伊甸园》和《蝶梦》。
   《四弟的伊甸园》类似于一篇纪实采访,实际上是一篇曲曲折折的小说。林结构故事向来不怎么一帆风顺,他热衷于把故事推敲得曲曲折折,便于语言和细节充分沁出味道。小说中的四弟英俊挺拔而且品学兼优,可在高考前他却离家出走了。他为什么出走呢?小说就顺着查找原因这个线索剥茧抽丝写下去。四弟6岁时在邻居惠文老师的阁楼上玩耍,阁楼起火时,惠文老师舍弃了自己的儿子,救出了四弟。从此,四弟就成了惠文老师英雄事迹的见证。在一波又一波学习英雄母亲的热潮中,他不停跟随惠文老师演讲做报告上镜头,一次又一次接受省市领导的关怀。现实迫使他不能不时刻表现出继承惠文老师品质的楷模形象,不能不时刻表现出沐浴在英雄母亲光辉下的茁壮成长……总而言之,四弟感到自己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为了见证惠文老师的英勇事迹,或者说当一个荣誉的附属品。他想抗争,故意早恋或写匿名信,最终他还是弄巧成拙,只好离家出走了。
   这个故事是有些好玩也有些沉重的。林彦写这个故事是想和你讨论,我们当然应该歌颂英勇与无私,可是我们就一定要让四弟永远罩在别人的光环下而放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存在价值吗?我以为在时下汪洋一片的成长小说中,《四弟的伊甸园》无疑是最明确的青春和个性的独立宣告。小说结尾那句“每个人眼里都要有自己的海”是意味深长的,两年前,沈阳一个痴迷油画的中学生写信给林说,“妈妈爸爸舅舅外婆都要我丢掉画笔,象表姐那样考上北大,我真想离家出走,我很想留张纸条告诉他们每个人眼里都要有自己的海……”
   《蝶梦》写的是一个文学少年因为偏科而作茧自缚的故事。我读的时候始终处在很感动也很苦涩的心情里,小说中的谢爱农有我的一半影子也有林彦的一半影子,我们都曾经因为偏废理科的写作而在通往大学的路上坎坎坷坷四处碰壁。虽然后来我上了最好的大学,但我一直难以忘怀高中时代不顾一切啃文学的日子,难以忘怀和我同时代那些裹在绚丽的文学梦中不能破茧而出振翅高飞的少年。《蝶梦》差不多是一个时代文学少年命运的寓言式的缩影——那是一个哪怕作品写得再好只要数学不及格就永远跨不进大学的时代。因而文笔出众数学糟糕的谢爱农也注定上不了大学,即使他面对最后一线上大学的希望,也会因为文学带给他的矜持与自尊而放弃乞求。看到谢爱农只能将自己的请求对着桅杆重复的时候,我的意识竟惘然若失空白了一刹那。
   林写完《蝶梦》,曾经问我:“感觉如何?”
   我有太多的怀念和感想却难以言说。我说,不说了,喝茶!
   ……
   这些小说让读者逐渐熟悉了林彦,也记住了林彦。一些《少年文艺》和《儿童文学》的老读者几乎能熟练地列举出一连串林的作品:《游戏》、《单纯》、《车来车往的秋天》、《断弦》、《梨花落了》、《欲舞》、《师表》、《风筝远去》、《寂地》……
   我在这里主要说说《男孩的伞》,这也是一篇成长小说,但不同于我和林那个时代的成长,它关注的是新世纪大都市里物质丰富而亲情日渐隔阂的孩子,例如群体不断扩大的留守子女和单亲家庭。男孩夏天很小就被下海经商的父母寄养在叶阿姨的巢里,叶阿姨是夏天唯一的情感寄托,但叶阿姨去世了,夏天只能到已经分居的母亲身边。他发现新来的班主任很象叶阿姨,在情感苍白的世界里突然里看到一张魂牵梦绕的面孔对于夏天意味着什么?他渴望和安接近,遗憾的是他太不引人注目了。
   于是夏天采取了行动,他曾经因为同情而帮助女孩美美,他利用美美的感情伪装成早恋引起安的注意和呵护。他成功了,却伤害了美美,美美就此失踪了,让夏天内疚而无奈。
   这大概就是故事的核心。
   夏天的成长是很难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概括的。空寂的家庭和孤独的情感使他对叶阿姨抱着深深的依恋,最初他确实是很单纯很善意地帮助美美的,可是安一旦出现在他面前,他就压抑不住冲动和阴暗了,他极有心计地干着傻事,将美美拉出了悬崖边缘又猛地把她推下了深渊。他到底是展现了善良还是阴暗?恐怕都不是,但这就是成长,多棱多面复杂真实的成长。林的小说让男孩们认识了自己也认识了成长的快乐忧伤无奈和精彩:成长原来是裹着迷茫的清醒,是夹着稚气的成熟,是痛苦而快乐地拨节的过程,是孤独而美丽地化蛹为蝶的瞬间。
   每一个故事林彦都写得非常的认真。对于写作,他是真正的功夫在诗内——不炒作不玩花招,不往热闹的圈里凑。他习惯于一声不吭地写作,无声无息地获得了少年儿童文学界许多光芒四射的奖项:中国作协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文学大奖、俊以文学基金奖…… 十年功夫精耕细作,出手几十多篇小说散文,获奖的作品达半数以上,伴随他的依旧是半窗灯火一枕清霜。
   他也羡慕热闹发过牢骚,看到我给《女报》等综合刊物写稿动辄稿酬数千元,一如当年见我初发小说那样眼红,甚至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出门低头溜上一圈,他还是回来一声不吭写他的小说。
   他终究是希望用自己的文字带着今天的少年飞翔。
   他已经写出了这样的文字,但我不能确定这世上是不是还有某个角落蹲着一位等待飞翔的男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路飞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