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人谈数学(7) 叶中豪:追求好的数学

(2008-07-28 23:25:11)
标签:

教育

文化

杂谈

分类: 数学名家

名人谈数学7

 叶中豪:追求好的数学

 

                     —— 叶中豪先生答《科学时报》温新红的采访 

  

 

                             名人谈数学(7) <wbr>叶中豪:追求好的数学

 

 

温新红同志,感谢您对我一番好意,抱歉的是我一拖再拖,可能已耽误了您的工作。因为觉得过于平凡,感到可谈的话题不多,本想婉谢您的电话采访。但后来一想,谈谈也好,关于“好的数学”,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虽想法还不成熟,不过,有些观点还是一吐为快,如能借这次访谈传递出来,倒也遂了一件心愿。也许是过于追求完美吧,反倒造成了我做事拖拉的坏习惯,没有您的催促,也就不会把它写下来了。我担心自己的表述能力差,花了一个晚上,草拟了如下一份不像样的东西,请您看看,不知能否作我们交谈的一个引子? 

首先作些自我介绍,并略谈及童年发展,可能有助于说明这套书的意图:我八十年代毕业于复旦大学,学的是基础数学专业。毕业后就到出版社工作,至今已有十五年。“通俗数学名著译丛”是从1996年开始组织的,至今恰好出版了20种,书目在另一张纸上有,这里不写了。估计还会出下去,但难以保证一帆风顺。上海教育出版社是一家比较传统的社,以出版教辅书为主。 

可以说,筹划这套书是我一直的追求。1995年,我写信和数学传播委员会的史树中、李文林两位教授联系,将自己的想法向他们请教,没想到立即就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经过多年的艰辛,目前这套书已获得不少人的认可,这是我所期盼的。有一次在上海书城看见几名中学生席地而坐,很聚神地在读这套书,这时,我的心底感到一股欣慰的暖流。此刻,觉得甚至将自己的余生全奉献给这件有意义的事业,也终不会感到后悔。 

下面就来试着来解释,这套丛书究竟代表了何种意图。但真可谓一言难尽,不知从何处说起是好?还是从最初始的讲起,兴许能见出点眉目。以我自己切身的成长为线索: 

小时候,我乃是个调皮孩子,很讨厌做作文,也不太喜欢学校里教的其它内容,原因大概嫌其过于死板,难以真正让人感兴趣。但小时候的我,对知识其实有一种很强的渴求,这里只说出一条,就能见出其端倪来了:那时我几乎把所有零花钱都花在买书上了。为了一本梦寐以求的好书无法买到,甚至会花好多天时间将它抄下来。从这点上说,真是个书痴了。日积月累,仅中学阶段从旧书店便买了数百册的书,这些课外书是我最喜欢读的。但对学校正规教学,我有抵触情绪,做作业常常偷工减料。现在回忆起来,我不是个老师喜欢的学生,但这也正是自己的可爱之处!现在的学生过于听话,我是不赞同的。

数学,我从小就是爱好的,岂止爱好,可谓痴迷。偏爱做难题,尤其是平面几何。但就连自己爱好的数学,作业照样也逃避做。因为做作业是被动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才是主动的。以我当时喜欢做的题为例,就不是以老师的布置为标准。我觉得题目也有好坏之分,要有自己的选择。有些题既丑陋,又无启发性,这样的题就以少做为好。现在的题海之战,依我看大多都在这一层次,不应让学生化这么多的精力来做,学生也应该有拒绝的自主权。 

做“好的题目”是我当时朦朦胧胧的一种追求,于此我是非常有责任心的。就以平面几何来说,当时就想以自我制定的标准来作整理,既想搞清楚每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又要按照审美目光理解其本质及好处,而不漏掉任何一个好的题目!这样过高的要求拖垮了我,以致直到如今仍未完成既定目标;但同时也给我带来意外的好处——我对数学题的理解变得深刻了。中学时代我参加过好几次数学竞赛,最好成绩曾经得到全国数学联赛排名第二。但对数学竞赛也抱有一定的反感,觉得它太功利了,几乎把数学当成了“敲门砖”。现在我还是这个态度:数学竞赛有好的一面,但却需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它。 

那时我买了好多数学书,也读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中有相当好的,如单先生写的那些小册子《趣味的图论问题》《覆盖》《几何不等式》,给人以智慧的享受——他后来成了我的好朋友。李文林、胡作玄、张奠宙、谈祥柏等名家的科普著作,也都非常出色,让人受益非浅。但也有些书给人印象并不佳,主要是嫌其资料陈旧,七拼八凑,互相间重复的内容过多——这正是我后面所要批评的现象。目前市场上这类书反而更多了,总体上说目前的文化氛围还不如那个时候。

我尤其还要提到原版书,曾给我带来过那么多难忘的惊喜!复旦的世界是丰富多采的,数学系资料室尤其如此,在资料室中见到好书后让人留连忘返的心境现在也还记忆犹新。数学文化总体上说是一种西方文化。不少外文版的数学书有旁征博引、深入详尽等特点,这与西方人对待文化的态度有一定关系。鲁迅先生曾用赞赏的口气(好像在致萧军的信中)提到德国人身上有一种凡事追求彻底(Güntlichkeit)的习气。这一习性在数学上尤为显得可贵。 

武汉大学校长齐民友教授曾与我说起,数学是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倘若放弃了数学文化,就会走向衰亡。依我理解:所谓文化,正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文化需要积淀。一代代人,不断地在前人基础上,把工作越做越圆满,正如牛顿所说的“站在前人肩膀上”,达到长江后浪推前浪之效,这乃是“文化”这一词汇的最大特征。 

其次,文化需要一种负责任的态度。随随便便,蜻蜓点水,这不是文化。有人说通俗数学就等同于轻松愉快的数学,我倒并不这样认为。 

但现在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后来者反而居下的现象十分严重。大量低层次的文章泛滥,很多作者都是抱着功利性的目的,仅仅停留在皮毛上做文章。没有人肯认真地去查文献,无心去了解前人业已获取的成果。例如,前两年曾看见一本颇有影响的刊物上居然刊出一组文章,讨论任意三角形内接正三角形的存在性,这真是荒唐,表明这些作者连密克定理这样简单的知识都未掌握,否则就不会提这种幼稚的问题了。每每看到当今诸多杂志上这种类型的教研论文,总不免令人摇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中国教育不务实的风气肯定是其助长的主要因素。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我们如何才能体会到优雅的数学文化?

那么,什么才是好的数学?我曾带着这样的疑问扣开了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的家门。陈省身先生虽已年近九旬高龄,但身体朗健,思维异常清晰。他和蔼可亲地对待像我这样一个冒昧的拜访者,将他对数学的高深见解娓娓道来。“追求好的数学”——这是他在谈话中的核心话题。数学中也有境界之分,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用三句宋词概括出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陈省身先生高瞻远瞩。他的教诲成了我编辑数学书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有人认为,数学的发展,已到了普通人无法可懂的末路。这其实是误解。 

数学的天地极度为宽阔。既有高山、大海、金字塔尖,也有风光同样美不胜收的丘陵、小溪,还有生长在小溪旁边的野花。只要你不是太抱功利的目的,那就可以在数学的百花园里到处体会到一点乐趣。 

相应地,数学可以在不同层次上普及,每个不同层次都有其自身好坏的标准,期待不同层次上的高手。你我都可以在其中自得其乐。孔子说:“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不同特长者尽可以各显神通。好比说:舞台有大小之分,但同样可以演出精采的戏。好坏不完全是按照领域来区分的,更要看你的态度如何。 

其实,说来也很简单,抱着执着的追求和审美的眼光,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追溯完美而无止境,这样的做法,本身就是好的数学。 

先生曾经打过一个很有趣的比喻。把数学比作体育,则既需要向世界纪录冲刺的顶尖高手,但并不禁止普通人去跑步、打篮球、踢足球。不想做冠军就放弃运动,这种态度并不可取。体育锻炼,未必都要以世界冠军作为目标。不过,倘若不全身心投入,胡打乱踢,也不可真正学到一门技艺。不管想做什么事情,有端正的态度才可能做好它。在各个层次上都应追求完美,数学上更不例外。 

在数学的大花园中,我们既要领略现代数学奇异风光,也不忽略那些美丽的小花,这样就可从幽微之处探掘到数学之美,感觉到数学其实离我们很近,从而感受到我们自身的充实。数字情种爱尔多斯 Erdös),就是这样一个乐于在大海边拾取贝壳的弄潮儿。他既是一位解题高手,又是一位学术大师。他并不轻视爱好者提出的小问题。 

大众的数学本身就是数学百花园中一支不会枯竭的长青藤。马丁·加德纳在《科学美国人》上的“数学游戏”专栏,我以为可作为通俗数学的精采典范。加德纳能够做得这么好,这不正表明了通俗数学无限的生命力么! 

在广大公众中,有能力理解并欣赏数学美的人极难真正有机会满足他们的愿望,要设法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这并非完全不可能的。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的母亲,一位不那么凡俗的女人,曾经为素数而着了迷。在《科学美国人》中,加德纳更是为我们挖掘到了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她在自己的厨房里苦思冥想,从而找到他人未曾发现过的铺砌图案,她的才华甚至为专家所称叹。虽然不能用成就大小来衡量,但其精神却值得尊敬。 

这里我要补充声明一点:切莫以为本人同样赞赏于那种业余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的人。这完全不一样。我曾经接触过个别业余的“哥巴先生”,大都思路混乱,蛮不讲理。也许是被陈景润式的成功冲昏了头脑,误以为数学是通往成功的捷径吧,他们大抵选择了连数学家都望而止步的世界级难题。要知道陈景润——在他的成功背后做了多少踏实的工作。那些没有基础知识就想攻取难关的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痴迷于数学,而是想把数学作为荣身之道,想“一步登天”。好在数学中是最不容弄虚作假的。人贵要有自知之明。把数学和功利挂勾,这正是我一向所反对的。 

“通俗数学名著译丛”的推出,其实正有这样的意图:让更多的人知道,数学天地何其广阔,有趣的问题多如天上星辰,完全没有必要把眼界局限在个别几个难题上。伟大的高斯甚至说过,要提出一些没人能解决的难题其实是易如反掌的,这样做没有太大的意思,关键还要看问题的价值,以及问题提得好不好。但这好坏的标准却又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楚的,真可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啊。 

“通俗数学名著译丛”中有的品种已印刷四次,总共两万多册。

我除了编辑“通俗数学名著译丛”这套书外,未能免俗也编一些教辅书,这里就不去谈它了。同时,我还挤出一部分精力编一些数学科普的小册子,如冯克勤的《平方和》,单的《组合几何》、《十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平面几何中的小花》,冯跃峰的《棋盘上的组合数学》,吴振奎的《数学中的美》、《数学的创造》等。这些书受到数学爱好者的欢迎想必不会受人疑问。其中有些还受到中国数学会的表彰,评为优秀传播图书。说来您不一定会相信,这类书在我社乃是最不被欢迎的:出版这样的书,作为编辑得承担沉重的压力,不仅完全算义务劳动,连工作量也要被扣除。去搞这样的书,只能完全出于责任感了。文化已进入了怪圈,信然! 

但是我记起了自己的青年时代,想到周围还有很多渴求知识的青年朋友,他们的存在让我忘掉了个人的荣辱。因此,这样吃力而不讨好的蠢事,我还得做下去。 

假如所有人都钻到了钱眼里,中国也就无药可救!

 

     "乐在几何中"--平面几何专家叶中豪先生大型讲座

 http://www.jw-edu.cn/UploadFiles/2007429103040302.jpg叶中豪:追求好的数学" TITLE="名人谈数学(7) 叶中豪:追求好的数学" />

 2007年3月11日,我国青年平面几何专家叶中豪先生在上海市精文学院举办了一场名为“乐在几何中”的专题讲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