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6—— 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月、望、目、足、手

(2012-03-27 21:21:55)
标签:

甲骨文

金文

汉字演变

分类: 汉字演变

语文园地四虽然没有生字,但涉及到了四个部首:月、目、足、扌

我一直以为月字部和人体有关,可其本意并非如此。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6—— <wbr>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月、望、目、足、手
,圆时少,缺时多,所以造字为弯月。以月做部首的字多与光亮有关。古人观察月相,根据不同形状不同时间给月分为四类(也有分五类的),即:朔月、弦月、望月、晦月。这几个名词听起来并不十分陌生,和现在高中地理课本中月相的名称有所相近。我觉得现在正值风季,云层稀少,天气也回暖,正是观察月相的好时候。活了一把年纪,从没有仔细观察过月亮,再加上高中地理没好好学(或者那时根本就没有这部分知识),月相的变换把我卡在这里,查了一些资料,月亮公转的方向把我转晕了,由此引出的月亮在不同的月相时升起和落下的时间是否早于或晚于太阳、月亮的两面在不同月相时的朝向变化等等就更难理解。无奈之下,我拿着手电筒和一个苹果走入漆黑的卫生间,把自己当成地球、苹果当成月亮、手电筒自然是太阳,转了一圈,便清楚得看到了“月亮”圆缺的全过程。于是我意识到,这部分知识最好是先观察,再谈理论。我决定先用一个农历月的时间观察一下月亮的变化,观察重点是每日:

1、太阳升起时月亮的位置

2、太阳落下时月亮的位置

3、月亮亮面的朝向

朔月:农历每月初一无月为朔之始(古代许多祭祀典礼都在这天举行);

      初二,日落西方地平线时,能在日旁乍现一钩新月,转瞬即入地平线下;

      初三、初四天黑后,新月由钩形逐夜变成船型。

弦月:初七初八见上弦月,为弦之始,

望月:十五圆月为望之始,

晦月:二十三、二十四见下弦月,为晦之始,晦月将尽,必在月底,若黎明前起床,能见到残月挂在东方地平线上。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6—— <wbr>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月、望、目、足、手

 

望月的“”是个会意字,在小篆时左上的“亡”其实为“臣”,臣就是瞠,读cheng1,意为瞪大眼睛(眼睛突出),下面的“王”直到繁体时还是“壬”读ting2,意思是人站在土上,所以,古人造望字本来是“人站在地上瞪大眼睛看月亮”,意为眺望远方,简体字却把古人的意思改的面目全非。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6—— <wbr>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月、望、目、足、手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6—— <wbr>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月、望、目、足、手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6—— <wbr>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月、望、目、足、手

 

字的演变一目了然,无需分析。本意为眼睛,凡以目为部首的字多与眼睛有关。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6—— <wbr>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月、望、目、足、手

值得一提的是,目字像网眼,也有说法认为眼睛是凹进面部的,如同孔,所以有“举一纲,而万目张”之说,意思是把渔网的纲一提,所有的网眼都张开了。纲和目的关系可能也是由此而来吧。

 

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下部是一只脚趾朝上的左脚(看最长的大脚趾来辨别左右脚),多数资料不能解释上部口的意思,但我在流沙河的论著中,找到了两个足字的甲骨文,足的本义是脚,但古代的这只脚包括膝盖在内的整个小腿,所以,足字上面的口很可能是短化了的小腿。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6—— <wbr>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月、望、目、足、手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6—— <wbr>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月、望、目、足、手

以足为部首的汉字多与脚有关。

足由人的脚引申为物体的脚(三足鼎立)

人体到足而尽,所以引申为满足、足够之意,但也有资料显示“足够”为假借意。

由足够引申为值得(微不足道)

 

是个象形字,从图示可以看出。它的本义表示腕以下可以拿东西的部位。做动词时表示“持”如“人手一册”,凡以提手做部首的字多与手有关。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6—— <wbr>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月、望、目、足、手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6—— <wbr>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月、望、目、足、手

 

有趣的是,甲骨文有左手和右手两字,却没有手字,到了金文才有左右手的统称字。由甲骨文的左右手会意出不少汉字,如“友”就是左手和右手相交示好;“反”就是将一只手颠倒过来;这里暂不做重点学习。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6—— <wbr>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月、望、目、足、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