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4—— 一年级下册16课:虫、得、往、彳、行

标签:
汉字演变甲骨文一年级语文课本 |
分类: 汉字演变 |
生字:吗 吧 虫 往 得 很
(红色字体是我认为一年级学生能够理解的,当然很可能学生不买账,不过有些小故事说不定学生会感兴趣,如果学生字腻烦了,偶尔讲个故事也无妨)
吗和吧都是表语气的字,演变方面没什么可说的。但既然遇到了,给一年级上课的时候,可试着汇总一下口字旁加上表声的字所构成的语气字(可让学生试着想一想):啊、呀、啦、嘛、哈、呱、咔……我发现拼音的韵母都是a
虫的故事比较丰富:
虫是象形字,本意专指毒蛇中最毒的蝮蛇,这种蛇头大,呈三角形,细颈,短身,金文和甲骨文正象其形。到了篆文时,出现了虺(hui3声)字专表毒蛇,于是便用虫字改表一切动物的总称,形体也由一只虫变成三只虫叠在一起,像是许多小虫子聚在一起蠕动的样子。所以,虫字在甲骨文和金文时读hui3声,到了篆文才读chong2
古人把蟲表示的动物分五类:兽叫毛蟲,蛇为长蟲,鱼叫鳞蟲,龟鳖叫介蟲,人叫裸蟲。难怪我小时候老人都管蛇叫长虫,武松打虎称虎为大虫,九头鸟蜀语称九头虫,甚至懒人称懒虫,爱睡觉的人称瞌睡虫,此外还有糊涂虫、书虫。因此,虫字做部首的字大都与动物有关。
古人所谓的虫和今天大不相同,今天的虫泛指昆虫。
“昆”的意思是众多,所以人们把喜欢聚在一起的虫子叫做“昆虫”
“蛊”这个字很有意思:《本草纲目》中解释说,抓来许多虫子,放在一个大瓮中,不给他们吃的东西,虫在饥饿的状态下,就会互相吃。过一年以后再打开盖子来看,可能就只剩下一条最厉害的虫了,他把同类们全都吃掉了。这条虫就叫“蛊”。“蛊”的毒性最厉害。所以,让人迷惑、中毒而又不自觉,就叫做“蛊惑”
与蛇有关的字还有蛇、它、虹、凤、风等,起演变过程都有各自的故事,这里暂不细续。
剩下的三个字得、很、往,所查到的资料不多,但他们都有共同的部首“彳”
彳(chi4)是个象形字,是“行”字的左边边,行字的甲骨文像个十字路口,行的本义就是路。
彳的本意是小步,一般不单独使用,经常与亍连在一起使用,“彳亍”(chi4
chu4)表示小步或者走走停停。凡由彳做部首的字,大都与行为或者动作有关
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是古代用作钱币的扇贝下面有一只手,会得到之意
金文的图画意思没变,但还不够,在左边又加上了“彳”,意思是得到之后又拿着走了。到了小篆,贝壳的图案伪变成了“见”,我觉得像是“贝”的繁体,楷书简体就错变成“日”了。
得的本意是得到,引申义为具备(“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正确;能够(“不得已”);必须(读dei3);古代也通“德”。
往字的篆文右上是之(止的讹化),引申为去;右下是土。表示由此地去彼地,金文和甲骨文更为简单,篆文又加了表示行走的彳。但简体字的右边错变成主,就不可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