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本应是读咏鹏的《奥数是个替死鬼》有感,但归根到底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熵增和人类生活状态的关系,书名很容易造成广大读者的误解,因为这不是一部讲数学的书。
暑假两个月,这本书就放在我枕边,作为睡前的消遣读物。作者咏鹏是个清华土著,从幼儿园到研究生毕业都就读于清华园,他的文笔对读者而言还是有消遣价值的,所以我也乐得一字一句的慢慢品味。然而读到“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这一章,接触了熵增这个概念时,我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了,他为我们开启了一种新的生活观念,其境界之高,值得地球上所有人学习,这本书从闲聊开始,一直上升到人类最本质的问题,对整个地球有着非凡的意义,我怎能不为之感动!
熵,是描述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熵增加原理也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我也只是从这本书中学到的),它的学术性我们可以不必关注,作者从第107页开始有较为通俗的详解,大致意思是:作为孤立系统的一切自发过程只会向着使微观状态更加无序的方向发展,除非外界对其做功,否则孤立系统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有序状态。也就是说从整体上看,熵值只会增加,而不能减少。这个原理应用到生活中,所带来的结果比较残酷,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我们越是想让一个地方有序,就越是会导致总体的更加无序。我们付出的努力越多,使用的技术越高,所导致的总体无序程度就越大。
比如清理垃圾,虽然我们面前的垃圾不见了,可运输垃圾和处理垃圾产生的消耗却增加了,这里还包括相关工具的制造耗费;再比如洗衣服,眼前的衣服虽然被我们洗干净了,可洗衣服所耗用的水、电、洗衣机、化学洗涤剂以及污水的处理都随之增加。这种事例随时随刻存在于我们身边,总之,把一个地方弄干净,就会导致另一个地方变脏,而且,以现代人精益求精的标准,只会让更多的地方变脏。
“那么人类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因为局部暂时的效率、光鲜就在自己眼前,而污染和各种代价可以说是由全社会、全人类共同承担的。而地球很大、人类很多,通常人们无法在自己周围的整洁高级和世界上某地的落后肮脏之间建立起什么必然的联系。”
咏鹏的论述是我读过的最具教育意义的环保警言。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还是无法联系到孩子的教育上。书的后勒口上那段话我觉得一语中的:“孩子们的痛苦不是源于某个课外班、某个考试,或者某个局部政策。他们身上所反映的,是整个社会愈演愈烈的忙乱状态。”
接着回到熵增的话题上,在我们无休止的追求局部光鲜的时候,“可不能误认为收获都是自己的,代价都在别人身上。别忘了,我们每个人都既是上游,又是下游,都会感受到整体环境的恶化和工作量的增加。所以,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并不矛盾。更复杂的技术,、更大的能源需求、更繁重的垃圾处理工作,这些都不光是别人的事儿,我们每个人在别人眼里都是别人。”
“人们越是想让一切井井有条、越是发明高级的效率化身、越是追求光鲜的物质生活,就越是在疯狂的制造无序。其结果就是社会的工作量与日俱增,而环境却越来越恶劣。看上去那些先进玩意儿都在为我们创造方便、节省时间,但我们省下来的时间远远不够替它们料理后事。
书中有很多活生生的商业、政策的事例,这里就不列举了,继续作者深刻的总结:“而孩子降生其间,当然会被拽进来。无序信息的包裹让他们对生活、对科学缺少淳朴直接的理解;丰足的物品扰乱了脑子里的头绪;大人们越来越忙,考试必然走向机械化。那些高级物件所带来的风险和负面效果让家长惶惶不可终日,带着孩子左避右闪,再加上由于脱离生活而产生的学习困难、商业渗透和对未来的恐惧,都促使他们更多的走进教室,但结果又是更远的走出生活,开始了下一轮恶性循环。如果这种经济模式、这种消费主义、这种对科技盲目崇拜的思想不扭转,在这个过程中找出一个群体、单位或者个人作为替罪羊并加以制裁都会增加熵,并带来更大的混乱。”
咏鹏的论述给我产生强烈的共鸣,从Tommy出生开始,在身边众人看来,我就是在走独木桥:感冒发烧不吃药不就医、不看电视不看报纸杂志、不让孩子碰电脑类产品、不报兴趣班、不轻易给灌输孩子知识、不上重点学校、不看重考试成绩、不把将来的高考当回事、不往教育资源和商业极大丰富的市区钻、整个春夏秋都耗费在农场耕种却不觉得浪费时间,反而认为种菜是件更有意义的事。亲戚朋友好言相劝,可我凭着直觉一向乐观和坚持,其中自有我的小道理,可最本质的道理我是直到看了咏鹏的这本书才真正明悟,它使我坚定了许多自己曾经选择的生活方向。
还是在T一两岁的时候,我在林怡的论坛上曾写过一篇“警惕商家的育儿经”,里面谈到按商家建议用量喝孕妇奶粉造成血糖高;孩子按照商家建议用量喝婴儿奶粉多出现便秘、生产辅食的商家为了自己的利益铺天盖地的宣传孩子应该早早接触辅食;还有那时新兴的时髦消费——亲子班,那么多的家长以自己孩子上亲子课程为荣耀,仿佛孩子进了亲子班就将智商超人,我当时觉得荒谬,亲子亲子,和自己的孩子增进感情,犯得着花钱跑远路让外人掺和吗?我是从那时开始意识到这些无序虚假信息的,只是不曾想到这种无序影响着世界的每个角落。即便如此,我的生活还是忙乱的,只有当后果显现出来,才会察觉,最明显的就是书这件事,T一两岁的时候,好书并不多,但之后的迅猛庞大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那时只要是好书我都会买下,后来就算钱有无限多,时间也不够用,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买书、整理书的时间比看书的时间更长,并且用了很长时间才把这个反比扭转过来。我是商人的女儿,这种成长的熏陶使我有着辨别商业猫儿腻的能力,老公总结出,但凡我喜欢的产品、商铺很快都会倒闭,因为货真价实本分经营就很难生存。我喜欢红泥巴也是因为他们不用商业的手段去骗钱。话题扯远了,总之,即使我这般“奸猾”之人也经常被虚假信息所包裹,若想使自己的生活轻松起来,需要克服内心的欲望,不让它过度胀大,因为这些欲望很容易成为我们被众多商家袭击的要害。
作者还有更深层的分析——“熵带给我们的思路主要有两个:一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越是追求局部利益,越是会带来整体的损失;二是熵增有快有慢,我们使用的手段越先进、工具越高级就越是会强化局部利益,加大整体的混乱。”
发达国家和我们的大都市可以把混乱放在远处,光鲜留给自己,用作者的话说:“欧美人民好像已经在幸福的彼岸等待我们很长时间了。”然而,“中国要想整体升级,必须找到一个超级冤大头,它愿意并且有能力成为我们的工业园和垃圾场,就跟欧美现在的做法一样。但地球有多大呢?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的大国,这样的下家不好找了。”
身为国家公务员,我的工作正好和这个世界的“工业园”有着密切关系,工作的十五年中,我一直在管理加工贸易,以前对于加工贸易企业是属于劳动密集型还是高能耗型也只是个概念上的划分,而这几年我在工作中的罪恶感时常出现,每当一家新企业准备开展加工贸易时,我总要问清是否会造成国内的环境污染,无奈的是,无论污染与否,都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那是环保部门的责任,眼看着欧美大国把他们的垃圾扔给咱们,消耗我们的能源为他们制造产品,我却无力而为,没办法,我们的人口大国要小康,要拉动内需!最近十年北京市政府确实也做出不少环保举措,拿电镀行业来说,2008奥运会之前就已经将全市所有传统的电镀厂家赶到了天津、河北,如果在北京市内做电镀工艺,审批相当严格,有一家企业带我们参观他们世界领先的电镀设备,其对于污水处理有着非常令人满意的效果,然而那套从德国进口上千平米宽、几层楼高的设备耗费了巨资,这家公司的产品精致耐用,这局部光鲜的背后带来的庞大混乱又何止这电镀一环呢?
上个月有个辖区的纳税大户申请做加工贸易,我去工厂勘验带着强烈的不满情绪,因为这家企业将美国用过的一次性塑料饮料瓶(可口可乐、矿泉水瓶)进口,在工厂经过清洗、溶合,居然可以提炼出食用级的塑料颗粒,再出口到美国用于新饮料瓶的生产,这不明摆着把垃圾给了咱们,精华又要了回去?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泥沙留在国内、污水需要我们自己处理、有杂质的不合格塑料颗粒我们自己留着凑活用来干别的(比如做衣服纤维、做劣质洗脸盆)。可这家工厂凭着能源循环利用这个名号,堂而皇之的成为政府鼓励和扶持的重点企业,估计不久北京街面上将会出现饮料瓶回收设备,瓶子扔进去,钱冲进交通卡。想想对全球而言这可能是件好事,只不过我们又做了发达国家的下家。
我们管理的几百家企业都在做着这样的事情,随着北京市生活成本的提高,这里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早已失去优势,能维持生计的产业越趋高能耗、高废料,发达国家给我们一个小橡胶垫圈,我们用它加工成硕大的铸铁管接头出口给人家,留下的除了一点加工费,便剩下熔铁过程中的燃料消耗和铁资源的流失;进口纸香皂片材加工成精美的玫瑰花朵,出口供国外星级酒店浴室光鲜,裁下大量带着表面活性剂的刺鼻边角料留在国内,烂糟糟的,没有使用价值;为了给一个摩托车头盔喷漆,要留下几倍量的油漆气雾……这种交易在我上班的每一天每一刻都在发生着,举不胜举。
咏鹏提到了熵增加原理值得怀疑的不严谨之处,何为“孤立系统”?我们的地球也不是纯粹的孤立系统,至少有太阳的照耀给予地球能量,这种外来能量输入可以为我们制造熵减,可以这样说,我们制造点熵没关系,只要别超出太阳每天的处理能力就行。然而,在原料方面,太阳照耀了几亿年的成果,我们用短短一百年就用掉了一半;在垃圾方面,塑料自从发明到现在,所有的成品都还在地球的某个地方顽强的存在着。我们国家作为发达国家的垃圾场还不够,国内还要尴尬的拉动内需!“中国的这片土地,十几亿人的内需还不够吗?在各种资源都紧巴巴的情况下竟然还需要拼命制造内需,这样的经济模式实在荒谬。大家一起消费,一起簇拥着GDP红火增长的经济模式是以地球无限大、资源无限多为前提的。”
“所以,我们的疲惫就是源自对物质、对发展、对有序的盲目追求,但在这个时代,这种追求在整体上只能带来恶性循环。在这种大背景下,虽然局部的政策变化、人员调整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整个社会都忙得昏天黑地、顾此失彼的过程中,想单独保证孩子们的童年轻松快乐无疑是天方夜谭。”
书的后半部是在现身说法,告诉我们在这样悲观的前景下,我们如何做才可以轻松和幸福(我争取再单建一稿)。咏鹏是个自由职业的教师,和我年龄相当,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他教小学奥数、中学物理、大学吉他,也当足球裁判,还领悟着围棋的至高境界。他无房无车,和挚爱的妻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序言中,田松的总结很精辟:咏鹏从教育谈到了人生,谈到了对于幸福的理解,也谈到了每一个个人的责任。无论外部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自己,总还是有选择的可能性,哪怕一点点。作为学校的主政领导,我们不可能改变当下中国的整体教育格局,但是在自己的权职范围内,总可以为孩子的身心成长给予相对宽松丰沃的环境,让孩子们蒙受的伤害小一些;作为老师,尽管不能改变社会的大环境和学校的小环境,但是对自己班级的环境总是能有一定的主导力量;作为家长,如果能够认清当下工业文明体系的问题,尽可能成为孩子的保护伞而不是恶劣教育的帮凶,则会让孩子更加幸福,也会给孩子以更好的未来。
从孩子一两岁我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众多家长相比,我算是非常用心和努力,人们多认为我是望子成龙,想把孩子培养成天才,其实那些天才培养法我根本没有兴趣,我之所以努力着,是因为我看到孩子成长道路上有太多不良的环境阻碍(包括我本人也是一种阻碍),几年前总有人问我有关孩子潜能开发的问题,我的回答都是:我的精力用来使孩子成为正常健康的人还不够用,那还有精力研究成为超人的事?
所以,“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之下,依然能够保持身心无恙,健康成长,那不是这种教育的成功,而是孩子们抵抗这种教育的成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