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胡侃高尔夫 |
最近,大学又被推倒了风口浪尖,只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争议不是因为扩招、乱收费,而是与高尔夫攀上了关系。
继北大要建高尔夫练习场受到大众非议之后,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14日在高校合作与发展论坛上宣称:“两个月后,目前国内最漂亮的高尔夫球练习场将在厦门大学建成投入使用。今年06级厦大学生都要上高尔夫球课,其中对管理、法学、经济、软件学院的学生还是必修课,每个学生都要学会打高尔夫球。”
一时间,网络上“鸡蛋”横飞,所有的言论都开始针对朱校长以及厦门大学。我们不禁为厦门大学叫冤,为什么深大开高尔夫专业,云南大学建培训学院,北大拟建练习场时的反对声都没有如此强烈?
大学建高尔夫练习场或者是球场成为公众的攻击对象,盖因为一直以来教育产业化所带来的弊端以及高尔夫消费被符号化。两个受大众所排斥的对象融合到一起的时候,所有的问题都集中爆发。厦门大学刚好处于这一浪尖。
抛开教育产业化所带来的问题不说,当国内石油、银行纷纷与国际接轨的时候,国内高尔夫却远远高出国外高尔夫的消费水平;高尔夫从一开始就被打上“贵族化、高消费”的烙印,这也就成为人们攻击厦门大学建高尔夫练习场的根据之一。
高尔夫果真是高消费吗?正如宝马、劳力士等在消费中被符号化一样,刚开始很多人对高尔夫的认识是高消费。事实上,起初国内高尔夫球场大部分是为了招商引资,改善投资环境而建立,球场建设过于奢华,加上国内高尔夫管理水平低下以及国家在政策上的模糊定位(比如高尔夫仍然是以娱乐业23%来征税),国内高尔夫运营成本巨大,消费价格也就水涨船高。此外,高尔夫球场配套设施往往奢华,别墅林立,更容易造成高消费的认识误区。但最近几年,随着高尔夫人群的不断增加,国产球具品牌参与竞争,国内高尔夫的消费价格也纷纷跳水。君不见400元打一场高尔夫球、20元/小时的练习场消费已触手可及。对于中国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来说,这样的价格完全算不上是高消费。
但是,大众对高尔夫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这就存在一个认识误区的问题,这跟政府的娱乐业定位以及媒体舆论导向有关。而高校与高尔夫“联姻”可以说是缓解了高尔夫宣传上的不足。试想,如果厦门大学很多学生通过在练习场上体验,必然会加深他们对高尔夫运动的认识,这是一个很好传播载体,大学开展高尔夫课程,必然会让更多人去了解并认识甚至喜欢上高尔夫。事实上,在国外很多大学都有高尔夫球场并开设高尔夫专业,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美国共有9所大学开设了高尔夫球专业。2005年,美国拥有高尔夫球专业的大学将达到近30所。而目前,国内高校开设高尔夫专业的相信只有美国2000年时候的数量,但是,如今北大、厦大等要建练习场的时候,却遭到大众的极力反对。但是站在国内高尔夫发展的现状来看,也许我们要给大学建球场更多的宽容,不应是一味地否决。
当然,为国内大学建高尔夫球场叫好的同时,并不赞同朱校长的建高尔夫球场以及精英化教育的言论与行为,将高尔夫等同于精英化教育的言论未免有哗众取宠之嫌。正如前段时间很多高尔夫培训中心打出“打高尔夫能锻炼孩子的气质”来招揽学生最后被非议一样,高尔夫并不是精英化的充要条件,不能等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精英人士都青睐高尔夫运动,所以,厦门大学似乎更应该根据学生偏好来自行选择是否选择高尔夫,而不是当成必修课而强迫大家接触高尔夫。
如果厦门大学不将高尔夫与精英化教育等同,不建国内最好的练习场,只是将高尔夫作为选修课,关于这一次的争论也许就不会出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