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胡侃高尔夫 |
编者按:今天4月1日,国家开始对高尔夫球以及球具征收10%的消费税,如今深圳一些高尔夫球具店相继倒闭。同样是高尔夫市场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有高尔夫订场、二手会籍销售等业务的中介公司的生存状况似乎也并不乐观。因此,本期杂志采访了广州高尔夫球世界以下简称高尔夫球世界)董事长苏治昌先生,希冀对高尔夫中介市场状况、中介公司的经营思路以及未来走向作一个窥探。
近日,盛传已久的国美收购永乐的消息终于变成现实,国内家电行业商业资本的三国时代骤然演变成为美(国美)苏(苏宁)两极争霸的局面。为了应对国美收购后的实力膨胀,苏宁硬是将总部迁往上海。显然,苏宁着急了。但是,相信着急的不仅仅是苏宁一家,在广大的家电厂商看来,他们并不希望国美“一股独大”,毕竟,在家电行业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的博弈中,产业资本已经处于弱势地位。
相对于以产业资本——球场运作为主导的高尔夫行业,高尔夫中介企业(商业资本)却远不如国美们风光。在本不成熟的高尔夫市场中,作为市场补缺者身份出现的中介公司中还远没有达到美苏争霸的寡头竞争,在目前看来,中介市场仍然处于战国时代。
在以高尔夫球场运作为主导的产业链条上,作为高尔夫球场与球手之间的纽带,高尔夫中介公司仍然处于这一链条上的某个环节。与投资上亿的球场相比,中介公司实力单薄,进入门槛低,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为了提升竞争力,不少中介公司借助订场的人脉资源,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圈人”运动,毕竟客户资源是提升侃价能力的法宝。在这场饕餮盛宴当中,一些实力不济的中介公司在球场与球手的双重压力中开始苟延残喘;而那些夺得客户资源的公司,必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中介市场的战国时代
高尔夫中介公司的盈利的多少取决于客户资源的多少,这就使得高尔夫中介市场层级分明,各有各的生存空间。高尔夫中介公司起步资金少、进入门槛低是造成目前高尔夫中介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
《高球先生》:高尔夫球世界是什么时候进入高尔夫中介市场的,当时的市场状况如何?
苏治昌:1997年。当时,高尔夫中介服务处于空白阶段,小量的以台湾人为主导的高尔夫球队开始成立,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被邀担任广东省第一支高尔夫球队总干事,肩负组织、队员联络、成绩计算等工作,从而进入高尔夫中介行列。转眼间,9年过去了,超过80支来自不同地区的球队享用过我们的服务。
《高球先生》:高尔夫中介公司在高尔夫行业中角色如何界定?其盈利模式主要以什么为基础?
苏治昌:拿酒店经营来说,酒店要盈利首先客房必须保证一定的入住率。对于酒店而言,重要的是在经营管理以及服务提升上,在客户开发上不可能投入更多的人员,这样酒店中介(旅游)公司应运而生。而高尔夫中介公司和酒店中介(旅游)公司的角色其实是相同的。中介公司在客户资源的优势刚好弥补球场会员外的客源(嘉宾)不足,因此,球场和中介公司是唇亡齿寒的依存关系。
既然是补缺者,那么中介公司的优势是在客户资源整合的能力上。通过整合球场资源服务客户,从中间赚取一定差价也就是中介公司的根本。这是初期中介盈利的模式。
《高球先生》:高尔夫中介市场目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导入期还是成长期?
苏治昌:现时的中介市场状态可用战国时代来形容恰当不过。做中介重要的是手中有球手资源,不管多少,因而就导致市场准入门槛很低。只要有一定的客户资源,你都可以做中介。其实现在市场上很多个人单独做中介服务的,比如在球场的销售人员、曾经在球场任职的人等等。只要在球场能拿到低价格,就能做中介服务。
在目前看来,由于准入门槛低,各路“英雄好汉”都想分杯羹,导致中介市场迅速成长。属于市场成长期。
《高球先生》:现在很多媒体都在做自己的赛事,比如第一财经、经济观察报等媒体,他们利用在财经行业的强大优势吸引了广大的财富人群,那么中介公司如何与他们竞争?
苏治昌:表面上看来中介公司与这些媒体的赛事是有冲突有争夺的,实际上并非如此。总体上来说,两者之间是共生关系,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冲突。
一般而言,媒体举办赛事主要是为了提升其在客户群体甚至业界中的影响力,形成品牌效应,从而实现其在发行以及广告上持续获利。中介公司举办赛事是要借助赛事来展现公司在为球手服务方面的实力,从而达到获取客户资源的目的。从获取利益上来看,媒体并不看重活动所带来的小利,中介公司却得从活动中带来效应,所以两者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冲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