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政策下的球会经营化困局

(2006-05-19 08:52:14)
分类: 胡侃高尔夫
    在某些地方政府眼中,高尔夫球场建设的数量与质量,只是提高城市的社会形象,为政府招商引资创造条件的一张名片;而球场投资方看重的却是投资球场所带来的廉价的土地成本、暴利的地产开发以及牢固的关系资源。于是,在政府与投资方在球场建设潜规则之下,本来是一个以球场为经营主导的高尔夫球会便注定了其尴尬的角色。

  行政因素
  考虑盈利因素,一个高尔夫球场建设首当其冲的是当地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毕竟在中国目前整体的高尔夫环境之下,高尔夫走向大众化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真正支撑靠经营而盈利的高尔夫球会的是当地的一批稳定、高收入的高尔夫人群,这又必须回到区域经济之上。反观国内高尔夫球场建设之初却是行政目的大于经济因素。
  在国内,高尔夫球场起初是为了招商引资而建立起来的,从1984年中山温泉高尔夫球场的建立到1995年,国内高尔夫球场出现的基本上是外国人的身影。对于在国外已经盛行的高尔夫运动来说,利用高尔夫来吸引外商投资不失是一个好举措。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高尔夫球场从建设到球会经营就印上了行政烙印。在地方政府主导之下,以招商引资为目的而开发的高尔夫球场从一开始就忽视了球会经营上的盈利。这也就成为很多高尔夫球场单纯的经营并不能盈利的重要原因。而且这样的趋势愈演愈烈,势必会加重高尔夫球场生存压力,造成恶性循环。
  就拿梅州的名磊高尔夫来说,当时签约建设高尔夫项目的2003年前后,梅州人均GDP一直在6160元左右徘徊。落后的区域经济直接影响的是高尔夫人群的发展,梅州的经济不足以支撑名磊高尔夫球会发展。而在名磊高尔夫球会的网站上,名磊高尔夫项目却是投资1.8亿、拥有27洞的世界级水准的高尔夫球场。巨大的投资所面对的是本地不发达的区域经济,名磊高尔夫球会的投资方看来并不看重通过经营来实现成本回收甚至盈利。
  与之相对应的是,海南省政府最近却爆出要再建100个球场的消息。姑且不谈能否建成,就当前30万外来打球人群,本地为数不多的高尔夫爱好者,以及海南16个球场只有2-3家经营盈利的状况来说,球场建设的行政性主导可见一斑。而以旅游经济为主导的海南当然是希望能以高尔夫球场带动整个旅游经济的发展,但是这样不顾球场经营的亏损必然使高尔夫球会经营陷入一个“拆东墙补西墙”的经营怪圈。
  虽然国内高尔夫球会经营亏损不断,但是这并没有阻挡投资方以及政府的脚步,因为在他们看来球会经营赚钱与否并不重要,高尔夫球场是招商引资的一种符号。

  配套场所?
  在国内的很多球会,有个不公开的秘密:球会的经营基本上是投资方的附属,球场很多是他们的配套场所。对于高尔夫球场带动的其他产业丰厚的利润而言,高尔夫球会运营只是一个小角色。
  球场成为其他方面的“配套设施”,足见投资方收回投资成本并不在高尔夫球会的经营之上,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投资方看来,靠球会经营化的效益是很难在短期内收回球场投资所花费的巨额成本。据悉,为了迎合政府招商引资目的,球场建设往往显得豪华,这就给球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加上本属于体育运动的高尔夫却按娱乐业收税,税率高达20%,球会能够盈利的空间实在很小。为了减少风险,开发高尔夫主题地产也就成为了他们约定俗成的惯例。
  因此,开发商以球场开发为由以低于经营性用地的价格征得大块土地,一般而言一个18洞的高尔夫球场用地大都在1200亩以上,这就为地产开发提供了基础;而球场建成之后的良好环境和人们对大自然的追求成为投资方开发高尔夫主题地产的现实原因。
  以某高尔夫项目为例,该项目总用地3000多亩,其中1000亩用来建造别墅,按2万元/平方米计算,一幢300平方米的别墅可以卖到600万元,而按照0.3的容积率计算,1000亩土地可以建300幢别墅,这样算下来,18亿元资金就可以轻松收入囊中。
  地产开发的丰厚利润直接震撼着投资者的逐利神经,在利润面前,投资者自然愿意选择高利润的项目,加上国内高尔夫运动人群的缺乏,他们理所当然地忽视高尔夫球会经营。由于开发商在房地产上的收入已足以收回投资并得到丰厚利润,所以他们不惜建造一个亏损的球场。
  在很多球会,你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一些球场为了吸引球手购买球场地产,往往打出购买地产送高尔夫会籍的举措。显然,球会经营也就成为开发商地产开发的配套场所,毕竟球场是开发高尔夫地产的必须跨越的门槛。

  政策下的经营化困境
  在改善招商环境以及投资方变相经营的双重目的之下,国内高尔夫球场建设往往显得过于奢华。与国外球场简单的设施相比,国内球场一般由知名设计师设计,配有豪华的会所、酒店……这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球会运营成本巨大,球会经营的效益对投资者来说缺乏吸引力;加上本地为数不多的打球群体,高尔夫球会经营自然陷入政策下的经营化困境。
  众所周知,国内高尔夫球会一般采用这样的经营管理模式:一是球场建立之后,投资方聘请管理公司来负责球会的整个运作;一是球场建立之后,投资方让下面公司的人来负责球场的运作,因为投资方很多是其他行业的,所以他们对高尔夫球场的运作和管理不了解,这就造成成本的上升。
  这两种模式的一个重要的相同之处就是球会经营成本不断增加。在国内本来不成熟的高尔夫经营管理市场环境之下,让管理公司来经营首先必须支付高额的成本;而自己负责球会运作又缺乏经验,在摸索中管理自然得交一笔学费;就拿草坪管理来说,国外的高尔夫球场一般在8人左右而国内大部分球场却是20人,无形之中就带来成本上升。这对本来已经要担负高额的经营成本的球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据资料显示,国内一个高尔夫球场每年在球场维护、经营等方面所花费的成本在千万元之上。
  此外,国内绝大多数高尔夫球场的建立是通过贷款来完成的,这样企业必然要负担沉重的利息负担,造成财务成本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高尔夫球会不从经营上降低球会的运作成本,反而以会员制等手段来缓解成本压力。殊不知,通过损害会员等方式来换取短期的效益,直接提升了高尔夫人群的准入门槛,限制了高尔夫人群的进一步发展。
  建设与经营成本巨大,投资者对球会经营的不重视以及短期利益对高尔夫人群的限制,国内高尔夫球会经营已经陷入一个经营亏损的恶性循环。

困境催生经营化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在某些项目短期内亏损可能是企业战略上的需要,是着眼将来获得更多的现金牛,在球会经营上也是如此。虽然靠地产等项目能在短期内收回球场的建设成本,但是这种模式注定不会长久,而回归球会经营化出效益才是根本。在日益增长的高尔夫群体的整体环境之下,靠经营来盈利的经营化思路必然是未来球会的走势。
  中国高球运动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发展势头迅猛。据调查显示,在2005年,中国高尔夫达到140万,消费人群达200万人次,年增长比例为30%。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增长的高尔夫人群对于球场来说是重大利好。在消费群体不断增长之下,球会经营的收益必然会成为球会收益的增长点。就高尔夫繁荣的发展趋势而言,高尔夫球会经营所带来的收入必将越来越大,因为高尔夫的发展带动的是整个高尔夫人群在质量和数量上的提高,这部分增长必将给球会经营带来一个大的支撑。
  很多高尔夫球场已经逐步意识到这一点,比如珠海万盛高尔夫乡村高尔夫俱乐部就开始利用球场多元化的经营来提升球场资源的使用频率,增加盈利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作为长远发展而言,高尔夫的盈利模式还得回到单纯靠球会经营即服务球手这一块上来,也就是说单纯的球会经营必将成为高尔夫行业的经营重点。
  因此,尽管当前一些球场建成之后利用优美的环境而开发相关项目来盈利,高尔夫球场在建设过程之中就没有将单纯的高尔夫球会的经营利润作为重点。当然在一定时间内通过高尔夫相关产业能收回一部分成本,但是球会经营的巨大成本注定让这种模式难以持续。抛开球场初始建设时候的大手笔不谈,高尔夫在中国只有22年的发展时间,在高尔夫管理理论以及人才方面的缺乏使得高尔夫球场在经营上必须背负着巨大的成本压力。这必然催生高尔夫球会在运营管理的进一步发展。从球会运营上要效益,必然会成为球会未来竞争的一个重点,而球会必将迎来一个经营化的时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