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一日游之一:蟳埔村
标签:
福建泉州蟳埔村簪花围蚵壳厝蟳埔顺济宫 |
分类: 京外见闻 |
2019.12.3,在离开厦门的前两天,我们包了一辆车去泉州,当天往返。
第一站选择去蟳埔村。
我第一次听说蟳埔女是在我的一个小朋友“薰衣草”的博客中。这位小朋友是泉州人,当年她找到这个蟳埔村,颇费了一番周折滴。这次在她的介绍下,我们用GPS定位,出人意料滴顺利,一点弯路没耽误,直接就寻到这里来了。大概与我们的司机是当地人也不无关系吧。
蟳埔女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
蟳埔女习俗,包括生产、生活习俗和民间信仰,别具一格,凸显海洋文化的艺术特征。
蟳埔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的一个小渔村,距泉州市区10公里,据说村民们是古代阿拉伯人的后裔。"蟳"是海螃蟹的意思,
虽经历代与当地汉族通婚,但中亚的遗风尚存,主要表现在蚝壳房和蟳埔女的头饰上。据说,蟳埔女“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头饰是从宋代以来从中亚流传过来的。
一进村口右侧有一个头饰门脸儿。
橱窗里摆满了蟳埔女的特色头饰。
在蟳埔渔村,每个女人的头发都是在后面绾成髻,中间都插一根象牙色的筷子作发簪,或者再多插一根红筷子,圆髻的最外围,是漂亮的簪花围。有的还要再插上几枝配色鲜艳大胆的绢花。而最简化的“版本”,也要在髻上绕一圈红头绳再插上绢花。
蟳埔女爱花成痴,据说在上世纪70年代末,蟳埔女买花的钱和全村购粮的费用差不多,也和买煤炭的钱相差无几。
蟳埔女爱戴花。从孩提起,蟳埔女就把头发留长,成年后将秀发盘于脑后,梳成圆髻,然后再穿上一支“骨髻”,另用应季的小朵鲜花茉莉、素馨等扎成整齐的花环,少则一二环,多则四五环,圈戴在脑后,俗称为“簪花围”,争奇斗艳。蟳埔女的骨笄保留了古代“骨针安发”的本意,系全国独有的“活化石”。
蟳埔女的婚俗保留着传统的闽南风情习俗,从订婚到结婚都离不开分赠鲜花,且“半夜出嫁”的婚俗别具一格。
蟳埔女头饰俗称“簪花围”,头饰中常用的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等,
蟳埔女将秀发盘于脑后,系上红头绳,梳成圆髻,然后再穿上一支“骨髻”,另用鲜花的花苞或花蕾串成花环,少则一、二环,多则四、五环,再以发髻为圆心,圈戴在脑后,整个头上所戴鲜花姹紫嫣红,花团锦簇,打扮得犹如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坛。
蟳埔女耳饰是辈份的标志。未婚女性戴丁勾耳环,不加耳坠;结了婚则戴加耳坠的丁勾耳环称“丁香坠”;做奶奶后改戴“老妈丁香坠”的耳坠。
我们在村子里见到的蟳埔女年龄都差不多,所见耳环也基本是相同的。
结婚的衣服,蟳埔女一辈子只穿一回,婚后就收拾起来压箱底,直到走完人生路,才又穿着入葬。
“蟳埔女”头饰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东晋以来的孕育期,宋元时期的转型期,清未民初的成熟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但不管怎样,都能因特定的劳动形式和生活环境,由母教女,婆传媳,世代相传。
只看见这一次蟳埔村的小朋友,看来只有比较有年纪的妇女才保留了蟳埔女的特色服饰。
蟳埔女多年从事内海养殖和捕捉鱼虾、到市场摆摊卖海鲜,她们个个精于心算、善于经营,令其他鱼贩自叹不如,蟳埔女个个是经商能手,
几乎每个人的腰后边都背有一个小红包。
很对妇女都在从事手拨牡蛎的工作,虽然看上去,她们已经做得非常熟练,但还是有可能不小心被伤了手的。
看上去这个工作也是蛮幸苦的
蟳埔女具有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相夫教子的品德,她们织网挑鱼,抚养子女,洗衣做饭,嫁女娶媳,成为家庭的主心骨。
在这里干活的几乎全部是妇女
这是一位网红
她很大方滴让我们参观她的家
黄晨,男,汉族,1962年10月出生,泉州丰泽区蟳埔人,
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泽蟳埔女服饰代表性传承人。1973年师从王良务师傅学习蟳埔女服饰制作技艺,1977年开始“自立门户”制作蟳埔女服饰,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
其制作的蟳埔女服饰曾在蟳埔女服饰制作大赛获奖。
同时,他不忘蟳埔女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收黄希望、黄芳芳为徒,积极传授蟳埔女服饰制作技艺。
这个古老的渔村里有独一份的海洋风情建筑——蚵壳厝(cuo)
蚵壳厝,是闽南泉州地区一种传统特色建筑。
牡蛎当地称其为“蚵”或“蚝”,厝,指房子,
用牡蛎建造的房屋被称为“蚵壳厝”或“蚝壳厝”。
沿海一带的海风带有盐分,红砖易受腐蚀,而蚵壳墙体不易腐蚀,也不渗水,闽南俗话所称“千年砖,万年蚵”。
整堵墙嵌以白色蚵壳的房子。如片片鱼鳞的灰白色的蚵壳,不是装饰又胜似装饰,映衬着精美图案的红色窗棂,十分好看。
远在宋元时期,泉州便是一个繁忙兴旺的国际性大港口,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商船载满了沉甸甸的丝绸和瓷器,从蟳埔启航,意气昂扬地驶向非洲。
在非洲沿岸卸货后,便运载当地名产如玛瑙、玳瑁、香料、犀牛角等,返海回航。
然而,这些商品的重量远远不如丝绸和瓷器,如果船舱过轻,会造成重心不稳,不利于航行。
出于安全的考虑,船员就将北非沙滩上那些遍地都是而又一文不值的牡蛎壳拿去,装在船舱里用以压舱。
商船安全地回返蟳埔后,船员又把这些压舱的牡蛎壳弃置于沙滩上。
渐渐的,牡蛎壳在海岸上堆积如山
元末明初,富裕之地泉州,经常受到倭寇的侵扰,曾数度遭遇劫难,先民因无力重建新房子,就因地制宜捡些碎砖石砌成“出砖入石”的墙,再把海边的蚵壳捡来嵌饰在墙的外侧,这就是早期的蚵壳厝。
当地人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的蚵壳厝,是我国东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贝饰古民居,其建筑的巧妙与精湛,是东南沿海甚至在内地都是绝无仅有的一种建筑形式,构成了闽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
蚵壳厝不仅是闽南建筑的一大奇观,更是记载着泉州辉煌历史和“海上丝绸之路”灿烂文化。
整堵墙的大牡蛎壳,自然堆叠出的海洋纹理让人啧啧称奇,
蟳埔村蚵壳厝的蚵壳并非泉州原产,专家考证:此种蚵种产于非洲东海岸。
盖“蚵壳厝”是一件难度不小的手艺活。建造“蚵壳厝”时,要考虑房屋的坐向、是祖厝(祖屋)还是民居等因素。师傅还要按照主人家的意见,根据外墙的大小,处在哪一位置,用什么形式建造等进行一系列设计,然后再对蚵壳进行筛选,分出上盖、下臼,大和小,再清洗干净。
蚵壳厝的外墙全都是用牡蛎空壳砌成的。成千上万的牡蛎壳,层层相迭,宛若鱼鳞,闪着银色的亮泽。
砌蚵壳需要精湛的手艺。精明老练的师傅砌得错落有致,片片如鱼鳞。在砌时,凹的一面向下,第一个叠好,另一个要叠在前一个的一半,如此这样,一个叠一个,同时要和内壁一起砌,内外交叉,避免蚵壳脱落。
将大而中空的蚵壳垒砌在墙面,墙里隔绝空气多,这样的墙冬暖夏凉。
这些蚵壳,那精致的纹理,如鱼、如蟹、如礁石、如浪花、如海岸线,如航标地图……一切,应有尽有
有一些蚵壳厝年久失修,屋顶塌陷、墙壁倒塌。
“蚵壳厝”的墙壁厚度一般有36厘米,现在用条石、机砖砌的墙壁厚度大概在12厘米~24厘米。”
蚝壳厝营造技艺独具一格,形成闽南渔村颇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比起声名在外的福建土楼,蚵壳厝则显得有点“不为人不知”了。其实在闽南民居里,最奇特的要数蚵壳厝了。
这些见证过丝绸之路繁盛历史的“蚵壳厝”,不亢不卑地挺立在巷子深处。它们,是活的历史。
蟳埔人天生与大海打交道,信仰海上女神妈祖,每年农历三月初九妈祖生日和九月二十三妈祖忌日,蟳埔全村男女老少组成浩浩荡荡的“巡香”队伍,抬着妈祖神像,进行虔诚的祭祀活动。
2016.6蟳埔村的妈祖庙顺济宫重建落成
蟳埔人把平安寄托于神明庇护,因而“求神拜佛”的民间信仰浓烈。
从蟳埔村北口进入,在蟳埔村的南边出来,穿过双向车道的丰海路,对面就是晋江了。
当时,泉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大部分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起航,沿着闽南沿海航行到达南洋,经印度洋、非洲东海岸,然后再到北岸卸货
蟳埔村的位置、分布图。
离开晋江,从村南口再进入蟳埔村。
显然是随着妈祖庙新建的浮雕。
百年大榕树,是从底层长上来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蟳埔已经从渔村变为社区,但蟳埔女习俗依然保持着几百年来的传统,实在难能可贵。“蟳埔女习俗”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