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许久的新股改革终于有了消息,从结果上看有些失望,但本就在意料之中。短期内指望制度有根本上变化是不可能的,必然有一个长期迁延变化的过程。
对于管理层来说,制度是第一的,但对于我们中小投资者来说,市场才是第一的。市场如何反映,新股发行后的市场行为脉络,才是我们最需要了解的。
那么本次新股发行的改革,是否能改变以往的市场脉络呢?
我认为,在局部会有小的影响,但总体上依然难逃以往市场行为大的框架。
新股,有着怎样的市场脉络呢?今日我就妄试分析一下,聊当闲谈。
从以往的新股发行上市后的市场行为看,基本可以认定有着明显的操纵痕迹。
其一是,发行价的操纵。这个从以往一些公开信息我们应该有所了解。
答记者问时,证监会有关人士这样表述道“从国际经验看,机构投资者更具有定价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能对发行人的要价形成更有力约束,因此新股发行普遍由机构投资者参与定价。”然而证监会忽视了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内外有别。国内的机构投资者,以基金为主,机构投资者类型过于单一。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管理层机械的套用国外经验,大力发展所谓的机构投资者。而在询价制下,机构投资者类型单一的弊端显露无遗。串谋发行价,显得轻而易举。套用一句话“出来混的,迟早要还”,想要保持身家清白,特立独行,在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一圈内,真的是件很难的事情。
目前,国内机构投资者,还是以券商、基金、保险、社保等为主,机构投资者的类型十分单一,而以基金、券商为首的投资者,利益纠结,指望它们是很不靠谱的。究其根本,乃是大环境下道德沦丧,以利益至上的结果。
因此,本次新股发行改革,将定价依然交给这些机构投资者,结果仍然不会有很大改观。只不过,再不能像此前那样天马行空罢了。
其二是,开盘价的操纵。对部分机构投资者来说,新股发行成功与否,不是体现在询价发行阶段,而是在新股上市后,特别是新股上市首日。为什么呢?在此前的发行制度下,部分打新专户依靠庞大的资金量,谋取了大量的新股,因此新股上市首日的表现将直接决定其打新收益率。那么对于这些手握大量筹码的资金来说,利用小量资金推高新股开盘价,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情。而这其中,对于那些有着光鲜外表的,银行、基金、券商打新专户,不便公开自买自卖,不得不借手推高。
在这一链条中,网上配售的大量新股的机构投资者固然直接受益,网下配售的投资者风险也自然大大减低,然而最受益的无疑是抬高发行价,成功承销的机构们。
这一次新股发行改革中,对单个网上申购帐户做出了一定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抑制新股发行上市后的炒作。然而发行制度未从根本解决一二级市场高溢价的问题,仅仅在原有制度上修修补补,这就决定了新股未来必然会被恶炒。
因为,机构的利益链条依然存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