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子群新来群友必读系列之二

(2006-05-05 13:08:09)
在之一里,我谈到过,为什么要放弃追求短期高收益的操作。有了此前的铺垫,我可以告诉大家我的操作思路,这样大家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

  简单来说,首先,要清楚宏观经济的走势,随着越来越多恶股票成为全流通股票,这点将十分明显;其次,知道当前经济环境下,哪些行业是景气行业;最后找到行业中的优势企业。

  当然市场的机会绝不仅限于以上的思路,还包括,即使当前所处行业不属于景气行业,但是行业优势企业,反而可以借助行业的不景气,进行行业清理,巩固行业地位。类似的还有一些其他的市场机会出现。

  但无论这些机会如何产生,最关键的一点是,能找到其被低估的价值和尚未被市场发掘或者是完全发掘的价值。找到这点,其他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如果仅仅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去寻找投资机会,你需要冒的风险是,技术的不可靠性,和市场的多变性。

  我可以很清楚的告诉你,没有一项技术是可以反复使用不过时的,也没有一项技术或者技术系统是稳定性持久可靠的。而市场的变化,则是感觉不到的。

  从我个人而言,技术包括技术指标,只是用来作为股票走势的参考,作为股票操作的辅助手段,不能依靠,也无法依靠技术来做出股票操作的决定。

  技术不是股票操作的决定性因素。
换句话说,如果为了做短线,而短线,使用技术的手段,一次两次,更多次的成功,不能说明这种方式是可行的。

  那只是说明,在当前环境下,你使用的技术手段暂时适应市场,而一旦市场有稍微的变化,失败不可避免。

  更重要的影响是来自心理层面上的。由于支撑你的,完全来自技术上的支持,或者有一点点基本面的支持,一旦发生亏损,或者恐慌下跌,持股信心自然发生动摇,而一次失败往往预示着,你的技术手段已经开始落后于市场变化,更多失败接踵而来。

  由于支持你的只是技术手段,所以失败更多,心理就影响越大,仅有的技术优势也被败坏的心理淹没,心态良好时候,从技术上能够避免错误,难以此时还想起,避免,甚至会放大。

  所以你可以看到一个这样的局面:一个开始在市场获利比较丰厚的技术投资者(以技术手段寻求短期利润为主),在更长的时间里,这样的投资者,多数会销声匿迹,虽然会不断涌现出这样的投资者,但都无法长久。

  即使是历史上非常牛的,例如江恩等,他们在当时的环境中,获取过一年超过200倍的超额收益,但是非常明显的是,此后也没有见到过他们的后人有所建树。

  这表明,技术手段需要不断跟随市场的发展,才能有效。否则有效性将大大降低。如今的经典技术指标,kdj等在当年无一不是获利的法宝,时过境迁,虽然今日仍有参考价值,但已经无法重现当年的威力了。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古往今来,百年难遇的奇才,呵呵,以上的话,你就不要在意了。我也非常希望能够结交你。

  否则,还是老老实实获取稳定的收益,以谋长久。
因此,我做股票的原则是,从股票本身的素质出发,无论是其上市公司本身的价值,还是其发展前景,或者是其他因素导致的溢价产生,例如实质性的兼并重组等。

  这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投资的风险性和稳定性。即使介入,短期有一定程度的浮亏,但显见的是,盈利不过是市场发现时,时间问题。

  当然这里也存在一定风险,即所谓系统性风险。例如,由于消息来源失真,宏观政策发生重大变化,自然灾害,战争等等。

  对比于单纯技术上的,至少从这几年来看,后者显然要稳定且风险小的多。

  而且随着市场发现的进步,市场环境的转好,我发现很多从中长期角度选择的个股,表现出短期化。

  一些立足于中线的股票,短期的表现往往出乎预料。例如3月初的600066,宇通客车,600888,新疆众和,三月底的000617,四月初的000012,南玻和000021,深科技。
但显然的是,上面提到的股票短线表现好,只是结果,而不是一开始的出发点。

  如果将结果拿来做前提,作为要求,作为出发点,接下来的一系列步骤将是截然相反的。

  正是由于上面我提到的这些,这就使得,你必须熟悉你关注的对象,更别说你介入的股票。

  你对其熟悉的程度越高,把握度也就越大。这就是为什么在很多朋友问我股票的时候,我比较为难的原因。

  一个股票要熟悉它,并不是短时间可以做到的。突然拿出一个股票来,要我给出,这个股票怎么样,我只能说,很抱歉,你对这个股票认识多少,我就可能认识多少,我不会对这个股票的认识比你多,不同的是,可能我们对其的看法不一样而已。除非该股票是以前我关注的股票之一。

  目前我关注的股票,200只左右,比较熟悉的100只左右。而目标无一不在此之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