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芯片技术在药物R&D中的应用(二)

标签:
保健微阵列芯片dna芯片高通量健康 |
分类: 药物研发与药物筛选芯片 |
建立病原作基因的表达模型
由于病原体的基因组规模相对较小,可用包含其全部基因的DNA 芯片鉴定那些对人产生毒害作用的基因。异烟肼(isoniazid,INH)是治疗肺结核的常用药物,其治疗结核病的机制是它阻断了分枝茵酸的生物合成途径。Wilson等根据已测序的肺结核杆菌基因组序列,用PCR方法扩增了3834个ORF(占全部 ORF的97%),固化在玻片上,制成检测肺结核杆菌基因表达的DNA芯片。用INH处理敏感菌株,发现除了生化途径已清楚的与分枝菌酸合成相关的一些基因转录水平发生变化外,还发现EfpA基因的表达也被诱导发生了变化,推测EfpA基因也参与了分枝菌酸的生物合成,而EfpA基因只在分枝菌属中一些致病的种类中才存在,故EfpA基因可以作为治疗结核病的新靶点。另外,分别用INH和 Ethionamide处理敏感菌株,获得了相似的基因表达谱,证实了两者具有相同的作用机制。
研究药物处理细胞后基因未达变化
药物与细胞(特别是敏感细胞)相互作用,将引起细胞外部形态及内部正常代谢过程的一系列变化。其内部生理活动的变化可集中表现在其基因表达的变化上。通过测定分析药物对细胞的基因表达的影响,可推测药物的作用机制,评价药物活性及毒性,进而确证药物靶点或者发现新的药物靶点。通过DNA芯片测定药物诱导的细胞基因表达变化来进行药物筛选与研究,对那些用常规方法很难追踪监测的药物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药物临床实验结果时,显得尤为有用。
通过监测阳性药物处理前后组织细胞基因表达变化情况可以获得许多十分有价值的信息。首先,经药物处理后表达明显改变的基因往往与发病过程及药物作用途径密切相关,很可能是药物作用的靶点或继发事件,可作为进一步药物筛选的靶点或对已有的靶点进行验证;其次,药物处理后基因表达的改变对药物作用机制研究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理论上讲,药物作用诱导的细胞基因表达变化应与缺失编码该药物作用靶点的基因引起的基因表达变化相似。Marton等使用含有6065个酿酒酵母的ORF的DNA芯片检测发现,由免疫抑制剂 FK506诱导的的基因表达变化在缺失编码被 FK506抑制的蛋白的基因变种中未观察到,但在缺失与FK506作用无关的基因变种中却视察到了。于是推测FK506除了与亲免蛋白(immunophilins)结合外还有其他被忽略的作用靶(off-target)。在实验基础上,他们提出了所谓的解码器战略(decoder strategy),即首先比较经过药物作用的野生株和缺失某些基因的变种株的基因表达谱,若二者相似,则将这种变种挑选出来,并将其与药物作用。如果突变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参与的生物途径受药物的影响,则药物诱导该变种的基因表达变化与药物诱导野生株基因表达变化将不同。用这种策略不仅可以确证药物作用靶,还可以发现未曾引起人们注意的作用靶,并可从这些被忽略掉的靶中推测药物的毒副作用。Cyclin依赖型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 es,CDKs)在细胞增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抗肿瘤药物的靶点。Gray等从2,6,9,-三取代嘌呤化合物库中筛选CDKs的抑制剂。他们将体外有活性的2种化合物flavopiridol和52(化合物代号)与酵母作用,然后用共含有260000个长度为25个碱基的一组寡聚核苷酸芯片检测酵母基因表达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已知与细胞周期相关的基因表达下调。虽然flavopiridol和52体外活性相似,但他们引起的酵母基因表达的变化却有显著的差异,表明二者对酵母的作用途径是不一样的。
鬼臼亚乙苷(etoposide)是p53活化拓扑异构酶 Ⅱ的抑制剂,在临床上作为一种抗肿瘤药物。Wang 等经用鬼臼亚已苷作用人成骨肉瘤细胞系U2- OS后,根据不同的时间间隔分别提取细胞mRNA,用寡核苷酸芯片测定6591条mRNA表达百的变化,发现62条mRNA表达县有变化。通过选取其中12条基因做进一步研究,发现有2条是已知的 p53调控基因(WAF1/p21和PCNA),有两条是新的p53靶基因,其余的与p53无关。在实验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介导鬼臼亚乙苷诱导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途径。此项研究工作使人们又多获得一种抗肿痛药物的靶点。
应用DNA芯片还可直接筛选特定的基因文库以寻找药物的作用靶点。如给酵母某一特定的呈单倍体状态的基因对应的位置上放置一个遗传标记,该标记可被DNA芯片所识别,那么通过比较药物作用前后用芯片检测整个文库的结果,便有可能获得药物作用的靶基因。研究者称此种筛选方式为 haploinsufficiency drug screen。
用DNA微阵列芯片进行药物研究还存在如下一些缺点:①由于杂交样品制备复杂,采用DNA微阵列芯片很难实现高通量。②DNA微阵列芯片只能用于检测已知序列的基因。③由于灵敏度的限制,采用现存的DNA微阵列芯片难以检测到表达水平很低的基因。
除了DNA芯片外,组织芯片、蛋白质芯片和细胞芯片也在药物研究中崭露头角。最近,耶鲁大学的研究小组首次报道了真核生物蛋白质组水平的蛋白质微阵列芯片。他们表达和纯化了酵母的 5800种蛋白质,并将这些蛋白质点样固定在载玻片上,制作了酵母蛋白质组微阵列芯片。他们使用这种芯片筛选能与特定蛋白质和磷脂相互作用蛋白质,发现了新的能与钙调蛋白和磷脂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微阵列芯片可以用于筛选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药物,还可以用于检测蛋白质翻译后的修饰。他们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制作和使用蛋白质组微阵列芯片进行功能分析检测的可行性,并向人们预示了蛋白质微阵列芯片在药物开发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Zlauddin和Sabatinl发明了一种细胞微阵列芯片。他们首先将不同的质粒DNA点在玻璃片上,做成质粒DNA做阵列芯片。接着用脂质转染试剂处理该质粒DNA微阵列芯片,然后在处理好的质粒DNA微阵列上培养哺乳动物细胞。点在芯片上的质粒DNA在转染试剂的帮助下原位转染哺乳动物细胞,在质粒DNA微阵列的每一个质粒样品点的相同位置形成了转染了该质粒的细胞群。细胞因获得了外源DNA而获得了新的性状。这样,由质粒DNA芯片制成了由不同性状细胞组成的细胞做阵列芯片。他们尝试用这种细胞芯片来确证药物作用靶点,寻找能改变细胞生理状态的基因产物。这种新型细胞芯片可以用来在哺乳动物细胞内高通量筛选有可能成为候选先导分子的化合物、蛋白质或寡核苷酸。在功能基因组研究和药物开发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2 生物芯片作为超高通量筛选平台的应用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下,药物筛选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80年代中期(高通量筛选形成之初),每天只能筛选30种化合物,到90年代中期,每天可筛选1,500种化合物,而如今每天可筛选超过 100,000个化合物。高速、低成本的高通量筛选已成为当今药物筛选的主流,并逐渐向超高通量方向发展。在过去的几年中,世界上著名的制药公司纷纷与以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为核心的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结盟或合作,采用高通量或超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进行先导物分子的筛选。要进一步提高筛选率,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各个方面均需要技术创新,这为生物芯片技术进入药物筛选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契机。
提高药物筛选的通量,实现超高通量筛选有2 条途径:一是微型化,一是自动化。生物芯片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平台,正可满足超高通量筛选微型化和自动化的需要。生物芯片技术应用于超高通量筛选有2个发展方向:一是微孔板/微阵列技术,一是微流体芯片技术。
微孔板/微陈列技术
微孔板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板孔数的增加。目前,使用最多的是96孔及384孔板,也有人使用1536孔、3456孔、甚至 9600孔板。如Oldenburg等报道了用9600孔板(0.2μL/孔)分析系统,以金属蛋白酶为靶,对组合及分离纯化的化合物库进行筛选的结果。虽然随着材料科学和加工技术的发展,微孔板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其发展面临着一些不易解决的困难,主要有:微量液体极易蒸发,不适于那些不能用二甲亚砜(DMSO)作溶剂的筛选方法以及受限于当今还不够完善的微量液体分配技术。
微阵列技术是将微孔板技术进一步微型化。最近,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化合物微阵列芯片,主要用于筛选能与特定蛋白质特异性结合的化合物。他们将玻片表面进行化学处理,使其衍生化产生活性基团,然后将溶于有机溶剂中的化合物用机械手点在经处理的玻片表面,化合物与玻片表面的活性基团反应而被固定于玻片表面,这样就将不同的化合物排布成微阵列,固定在玻片表面,制成化合物微阵列芯片。随后将感兴趣的蛋白质进行荧光标记,然后与微阵列芯片上的化合物反应,经清洗后,再进行荧光检测就可以筛到能与这种蛋白质特异性结合的化合物。他们用化合物微阵列芯片进行了原理性实验,其结果表明,使用这种化合物微阵列芯片可以并行、快速地进行大规模的化合物与蛋白质的结合筛选。他们最先是将玻璃片表面进行马来酰亚胺衍生化处理,后来采用亚硫酰氯处理,都获得了成功。他们还尝试了使用这种化合物微阵列芯片进行大规模对映异构体的分型检测。加利福尼亚大学Davis分校的科学家们采用类似的方法也制造了一种化合物微阵列芯片。他们对玻琥载玻片表面进行氨基化处理,在氨基玻片上进行乙醛酰衍生化,然后将带有连接臂的配体分子点在修饰过的玻片表面。在进行化学连接反应之后,这种固定了不同小分子配体的微阵列芯片被用来进行了3种生物学检测:蛋白质结合检测、功能磷酸化检测和活细胞粘附检测。实验结果证实了化合物微阵列芯片可以帮助我们对由组合合成方法获得的大量化合物进行快速的功能分析和筛选。化合物微阵列芯片技术与基于微珠体的固相组合会成技术相结合为高通量药物筛选带来了一条新的途径,将对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近,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芯片膜片钳(patch-on- a-chip)的新技术。在这种膜片钳芯片上加工有检测电信号的点阵,点阵中的每一个点是一个电信号记录单元,同时每个点底部与负历相通,可以吸位细胞。这样膜片钳芯片上的每一个点就可以实现传统膜片钳技术的功能。膜片钳芯片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和可实现高通量等优点,可以用于电生理研究和高通量药物筛选。位于美国圣地亚哥的AVIVA公司正在致力于此项技术的开发。【提供服务:生物芯片整体解决方案、兽药残留芯片检测系统;生物芯片扫描仪等仪器;耳聋基因芯片、乙肝病毒耐药检测芯片、抗核抗体检测蛋白质芯片、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检测芯片、G+细菌鉴定与耐药检测基因芯片等;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试剂盒、兽药残留芯片检测试剂盒等;HLA基因分型检测方案、血小板基因分型;人类全基因组寡核苷酸微阵列芯片服务、家蚕全基因组寡核苷酸微阵列芯片服务、人肿瘤相关基因寡核苷酸微阵列芯片服务、miRNA微阵列芯片服务、DNA甲基化谱检测寡核苷酸芯片服务等;合作共建研究中心服务、生物芯片实验室建设服务、科研课题研究服务;糖尿病超强化治疗技术应用项目合作。请联系索取详细产品和服务介绍资料:医学与生命科学服务中心暨虫洞(北京)卫生科技有限公司,戴天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