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1.gtimg.com/news/pics/18546/18546463.jpg
图:企业之累与世外之闲
医药企业有两道坎:“招标”和“GMP”,从企业的竞争力而言,这两道坎迈不过去,即使能够赚到钱,也可以说是没有实质性的竞争力。
《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发布后,就是对“招标”设定了壁垒,尽管不一定在短期内对批发企业利益产生特别的影响,但是已经是从体制上对“药批”瘦身和减肥了。
我认为,作为医药企业,也是大多医药人员关注最多的,仍然是一个品种问题,没有独家的效果比较好的品种,就没有竞争力。好的品种哪里来?来自企业的研发动力,但是没有足够的经费,怎么产生研发动力,况且企业本来就缺乏科研积累。企业+科研院所,对企业而言是低成本的方式,也是促进大学等科研院所单位的科研成果转化方式,这应该是一个主流。无论是药品,还是器械,从源头看,真正的研发动力还是在国家的科研院所,并不是在企业,企业是什么?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输血的主体,科研院所很难形成产业化,只能看企业。
建议有条件的批发企业,特别是已经形成一定渠道资源的在某个领域做的比较大的代理商,是可以实现转型的,就是要和科研院所合作,把技术和技术创新引入到公司来,形成自己产品、专利、品牌的内核和关键技术竞争力,如果不这样,尽管我们还活着,实际我们已死了。
中国的发改委的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的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的生物中心、企业的技术中心、大学的科技处都可能是技术的输出方,还是有不少国内空白、国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的,只要信息渠道疏通、沟通得当,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自然会得到加强。
企业的门槛已经抬高了,而我们的战略还没有变,等死,那是迟早的事。企业应该择机而动,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重视研发在领域的投资、合作,这才是企业的长胜之道。(戴天岩)
来源于:中国医改红灯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