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花冷艳伴孤忠——史可法墓

(2018-02-14 18:25:26)
标签:

史可法墓

分类: 名人陵墓

http://s15/mw690/001xRWBnzy7iaAYCz6e9e&690

http://s15/mw690/001xRWBnzy7iaAYWbQabe&690

解维汉

    300多年前明朝灭亡时兵败如山倒,清军摧枯拉朽势如破竹,想不到在扬州、嘉定遇到激烈抵抗,于是就出现了历史上空前惨烈的“扬州十日”、“嘉定屠城”惨象。我来到扬州广储门外梅花岭右,跨过城河上的史公桥进入“史公祠”瞻仰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史可法。

    走近一座很小的门,正中为享堂,门柱悬清张尔荩名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堂门悬朱武章所撰对联:“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悬落日;衣冠复古处,梅花冷艳伴孤忠。”堂内正中供奉史可法朝服坐像,背衬云纹形梅花罩格,上悬“气壮山河”横匾,两边悬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严保庸撰吴熙载书的楹联:“生有自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厅柱悬郭沫若题写对联:“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享堂后为史公衣冠墓,墓前有3门牌坊,上额“史忠正公墓”,与三面围墙形成墓域。墓地内银杏蔚秀,腊梅交柯,正中立表石墓碑,上镌“明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之墓”。碑后墓台上有墓冢,封土高16米。再往里走,来到梅花仙馆,有清王士祯题联:“竹覆春前雪;花寒劫后香。”馆后碑亭有吴道子画梅、李白诗赞、颜真卿书写的“三绝碑”。再向前行至晴雪轩,亦称遗墨厅,门柱悬挂史可法撰联:“斗酒纵观廿一史;炉香静对十三经。”厅柱有联颇具文采:“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壁上嵌着史可法于城破前写给母亲、岳母和妻子的遗书刻石:“北兵于十八日围扬城,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来!法早晚必死,不知夫人肯随我去否?如此世界,生也无益,不如早早决断也……书至此,肝肠寸断矣。”复前行至祠堂,门柱有联:“一代兴亡关气数;千秋庙貌傍江山。”堂内供史可法画像及牌位,悬匾“亮节孤忠”,旁有舒绍基题联:“公去社已屋;我来梅正花。”姚煜一联:“尚张睢阳为友,奉左宗毅为师,大节炳千秋,列传足光明史牒;梦文信国而生,慕武乡侯而死,复仇经九世,神州终见汉衣冠。”东橱里陈列史可法手书:“自学古贤修静节;惟应野鹤识高情。”“润雪压多松偃蹇;崖泉滴久石玲珑。”环壁列史可法答清多尔衮手书石刻。 

    史可法(1601-1645)字宪之,又字道邻,河南祥符人(今河南开封)。明崇祯元年(1628)进士,授西安府推官,后迁任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再擢升为右佥都御史。崇祯十七年(1644)四月,李自成攻陷北京,他率师勤王,抵浦口而止。清军攻陷北京,南明政权在南京建立,他任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受奸臣马士英排挤,自请到江都(扬州)一带督师,防御清军。次年四月,江北诸镇先后为清军占领,史可法退守扬州。宏光元年(1645),史可法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督师扬州。清摄政王多尔衮,以数万人马进攻扬州,豫王多铎连发五封书信,史可法都不启封,全部付之一炬。城陷后,史可法欲以佩刀自杀,部属强行夺过佩刀,拥其走入小东门,清兵迎面而来,史可法大呼:“我史督师也!可引见汝兵主。”遂被俘。多铎对其倍加礼敬,劝其投降。史可法浩然正气的说:“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志不能辱”! 多铎以宾礼相待,口称先生,当面劝降,许以高官厚禄。史可法骂不绝口,严加拒绝:“我为朝廷大臣,岂肯偷生为万世罪人!吾头可断,身不可辱,愿速死,从先帝于地下。”“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史可法就义时仅44岁。扬州是江南顽强抵抗清军的第一座城,多铎因攻城的清军遭到很大伤亡,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10天,死亡80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史可法死后十二日,其遗体不知下落,部属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大东门外的姜家墩,隔年又迁至梅花岭。

    早年任京畿视学的左光斗带几个随从在大兴县因避风雪进入一座古寺,见一书生伏案而卧,案上放着刚写成的一篇文稿。左光斗一读,深为赞赏,看他衣衫单薄,恐受风寒,便解开身着貂皮披风,轻轻覆盖在书生身上,出问寺僧,才知书生名叫史可法。在府中岁考时,左光斗当面写定史可法第一。

    安徽六安也有史可法衣冠墓,史可法曾巡抚安庆、庐州、贵池等地,驻节六安时,与东乡史氏往来,互溯祖先,原是同根。史可法就义后,六安史氏在鼓塘路将其遗物帽靴建衣冠冢,并在附近设昭忠祠祀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