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解维汉
关中八景由来
《西安地理》栏目从本期将刊发“关中八景”系列。关中八景又名长安八景,是指关中地区八处著名的文物风景胜地: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西安碑林博物馆存有一尊关中八景的石刻。那么,关中八景的由来是怎么回事呢?昨天,记者前往碑林一探究竟。
http://www.xazz.cn/UploadFiles/20093219553952.jpg千年噌吰成绝响" />
碑林里的关中八景石刻。 记者 尚洪涛 实习生 华凯
摄
关中八景石刻位于碑林博物馆第四展室,记者到来时,正有一批中学生在这里参观,讲解员小王给大家介绍碑刻。她介绍得很细致:这尊石碑圆首方座,通高283厘米,宽85厘米,厚22厘米。刻于清康熙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680年,距今三百多年。关中八景图其实并不是这通碑的正面,而是背面,正面是《松鹤延年图》,但大家似乎更感兴趣的是背面的关中八景。碑面分十六格,一景一诗,分别是关中八景的绘图和题诗。绘图和题诗的作者叫朱集义。碑额是由一个叫马绣的书法家篆书的,最后再由富平石匠镌刻在石碑上。
关中八景的名气很大,但关中八景这个提法的由来却比较模糊。据讲解员小王介绍,最早关中八景的说法在金元时期可能就出现了。另据碑林博物馆馆员杜先生介绍,碑林里还有另外一套没有对外展出的关中八景石刻,从这些石刻推断,关中八景的提法不会晚于明代。最后关中八景这个说法的明确,应该是到清康熙年间的这通石碑。关中八景广为人知,要归功于朱集义,但目前我们对朱集义的生平却所知甚少,有资料介绍朱集义是陕西人,曾任河东盐使,还在朝邑(今大荔)为官,但也有人认为朱集义只是当时的一位普通文人。
关中地区还流传着一首八景佚名诗:华岳仙掌首一景,骊山晚照光明显。灞柳风雪扑满面,草堂烟雾紧相连。雁塔晨钟响城南,曲江流饮团团转。太白积雪六月天,咸阳古渡几千年。
记者 尚洪涛 实习生
华凯
http://www.xazz.cn/UploadFiles/2009321925682.jpg千年噌吰成绝响" />
伤痕累累的雁塔晨钟(拍于民国年间)
魏兴顺 侯晓军 提供
敲钟
空灵钟声传出数十里
小雁塔所在的西安博物院是一处幽静的场所。
早晨,走进塔院,空气相当清新,前面是绿化很好的两排绿树,塔旁别院内,有一小处葱茏竹林,还有一大片形态各异的拴马桩。正观赏间,“当——当——”的清亮的钟声从塔院深处传来。空灵的钟声把人带到悠远的境地。
http://www.xazz.cn/UploadFiles/20093219344903.jpg千年噌吰成绝响" />
雁塔晨钟钟楼
http://www.xazz.cn/UploadFiles/2009321947230.jpg千年噌吰成绝响" />
新铸的雁塔晨钟
绕过砖塔和一座座殿宇来到后院,空旷的场院碑楼肃穆,唐槐朴茂,再往前走,终于找到钟声的发源地,一口金色大钟高悬,旁边撞钟的圆木用两条粗红布吊缚,等待撞钟人。一名女孩兴冲冲上前,摆动木杵,
“当、当”的钟声随着她的手势飘散向远方。
http://www.xazz.cn/UploadFiles/2009321981602.jpg千年噌吰成绝响" />
巍峨高耸的小雁塔
http://www.xazz.cn/UploadFiles/20093219911336.jpg千年噌吰成绝响" />
山门武则天题额
小雁塔矗立的荐福寺,曾经是唐太宗长女襄城公主与其夫萧锐的私宅,公主去世后,这里成为英王李显的住宅,后来武则天废中宗李显“幽于别所”,在这里为唐高宗祈福而建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改名为荐福寺,成为唐代著名的皇家寺院。唐荐福寺毁于唐末战乱,现存的荐福寺为明清两代重修,寺内古建筑群大体延续了明代正统年间重修时的布局,殿宇建筑集中在山门直对小雁塔的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钟鼓楼、慈氏阁、大雄宝殿、藏经楼、小雁塔、白衣阁等。山门拱门顶部镌刻着武则天亲笔题写的“勅赐荐福寺”五个大字。
即使在唐武宗灭佛的毁寺时代,武宗李炎仍明令保护慈恩寺、荐福寺、西明寺、庄严寺而未敢触动分毫。从唐代神龙年间开始,历届新科进士都聚集在大雁塔下题名留念。明代嘉靖年间之后,朝廷下令各地增设武试,以选拔民间习武人才。被选中的文、武举人欢乐心情不亚于唐时进士及第者,也模仿唐代进士雁塔题名的风雅,聚集塔下题名留念,大雁塔归了文举人,小雁塔归了武举人。1983年小雁塔出土明代“陕西武举雁塔”记名碑。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年间均在小雁塔留有陕西武举题名碑。
据说,清代每天清晨敲钟,声闻数十里,钟声极为洪亮。从1994年始,好几年元旦零时整,小雁塔都举行新年敲响“雁塔晨钟”活动。2009年元旦零时整,13名祈福敲钟人汇聚小雁塔共同敲响新年“雁塔晨钟”。这些敲钟人来自社会各行业,有文化名人肖云儒、农民代表杨志发以及演员、教师、学生、工人等等,13响钟声喻示古塔的1300周年喜诞,也寓意为西安人民新年祈福。
忆钟
“雁塔晨钟”从武功渭河里挖来
西安博物院副院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孔正一先生在小雁塔文管所工作了30年,他介绍,现荐福寺钟楼吊置大钟,即“关中八景”的“雁塔晨钟”实物。此钟原悬于陕西武功临渭河边的唐崇教寺内。后因渭河时常发水,河床改道,冲毁了崇教寺,大钟沉于河床泥沙之下。康熙年间,有村妇常临渭河边洗衣,并以木杵捣之,忽然听见石中发出金属声响,阵阵不绝,众人闻讯来探视,甚觉惊疑,遂即报告官府,官府掘开石头,挖出巨钟一口,“遂以巨车载之移置于上都大荐福寺,悬于殿右”(《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根据钟上铸字铭文,该钟铸造于南宋时代金章宗(完颜景)明昌三年(1192年)。钟通高3.55米,至肩顶部高3米整,钮为蒲牢(神兽),高55厘米,口径2.45米,口沿圆周为7.65米,重8000公斤。钟表铸字成六格方款,有阳文共计1000多字,首款铸“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XX常转”四行大字。次为礼部牒次官吏衔名五行,再下数行文曰:“鄜州鄜城县,阳务村铸锺。大维大金国岁次明昌三年壬子二月癸卯初一日嘉戊记。陕西京兆府路乾州武亭界崇教禅院先主持祖师僧,先师僧照翻屋舍圣像,铸金都会首住持沙门僧。下刻破地狱真言宝楼阁真言大明神咒。”铸文清楚地记载了该钟由武功崇教禅院主持委托在陕西富县一个叫阳务村的地方铸造而成。该钟堪称陕西梵钟之最。
祷钟
层层黄表纸
浸透战乱泪水
据说此晨钟曾被唤作“神钟”,理由有二:其一,陕西人说“晨”时口音发作“神”,“神钟”由此传出。其二,清末至民国年间,朝寺者信奉“神钟”,常将心愿写在黄表纸上,求住寺法师,对纸祷告后贴于钟壁上,然后以杵击钟,所许之愿可还。如思念远方亲人,击时,无论千里之外人,可感闻其声,从而回马、回信,告慰家人。据说至民国时,钟已残,楼已毁,钟壁祷纸仍层层叠叠贴满上下。
民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原来,清朝末年,有一位妇女来小雁塔所在的荐福寺求香拜佛,她的丈夫戍守边疆多年未归,杳无音信生死未卜,方丈让她把心愿写于黄表纸上,将其作法后贴于大钟上,然后命这名妇女击钟,三日之后她的丈夫果真回到家中。消息传开,远近的人们都来祈福敲钟,神钟之名便由此而来。新中国建立后,当文物工作者对大钟实施保护处理时,看到钟壁上下一层一层贴满了黄表纸,文物工作者的心中充满了泪水,不知有多少香客为寻亲人来此求祷,可以想见过去是怎样一个战乱纷仍民不聊生的岁月!
探钟
裂钟近七十年未“开言”
小雁塔南面的甬道东侧有一座秀丽的钟楼,上面悬挂“雁塔晨钟”黑匾金字,是2008年陕西著名书法家赵步唐题写的。
工作人员打开“雁塔晨钟”钟楼一层红门的铁锁,两扇木门“哗啦”推开,只见一口巨钟在梁上高挂,几乎占据了钟楼内大部分空间。古时此钟轻击时圆润深沉,重击时浑厚洪亮,穿透力强,衰减缓慢,因而传播极远。记者绕钟一周环看,但楼内光线太暗,根本看不清钟面的铭文,也找不到钟壁的裂纹。钟楼地面中心有一个一米多深的圆形坑道,其口若井,正对上悬之钟口,记者问钟下为何会挖这个坑,工作人员解释,击钟时一部分声从此口入地,声顺地走,传之亦远。这恐怕有一定科学道理。坑面之东沿有方形木盖板,下面有台阶通到坑底,工作人员说,这是卫生清理通道,也能在下面察看钟体内壁,更重要的是起到了减振的作用。据说,人卧于床上,或伏于地,似闻声从地出,深沉浑厚。“声闻数十里”,后来人们重建钟楼,仍设其坑,意为“传声道”。由于民国战乱破坏,著名的“雁塔晨钟”几十年来也只是件不能敲响的文物,从其肩部稍下有一条不规则裂缝,旋转半径,长达7米。传闻,这是毁于战时流弹之袭。
据一位居住附近的老者提供,民国时大约在1926年,军阀吴佩孚所部镇嵩军刘镇华攻打西安城,寺院废弛,晨钟裸露院角。因战事紧,需军火补充,守军有人出谋毁大钟造军械枪炮。即以捆雷炸之,未成,却造成晨钟留下一道千古遗痕,晨钟从此再未“开言”。
1993年秋,日本富山县中日友协及日本各界友人,希望在1994年除夕夜即元旦零时叩响“雁塔晨钟”,以庆贺中日友谊的新开端。消息传来,西安各界积极充分准备。由小雁塔文管所主持,委托陕西省交通机械设备厂聘请具有30多年焊接经验的黄戍亭师傅主焊,经过从深秋到严冬100多天的辛苦奋战,终于使这尊残破了半个多世纪的“雁塔晨钟”钟体伤痕得以愈合。钟焊好了,然敲击起来声音远不如从前。但还是迎来了日本富士山县的106名日本友人和100多名中国朋友,他们冒着严冬风雪集结小雁塔下,当1994年零时到来那一刻,中日两方友人共同持杵撞击“雁塔晨钟”。稍显沉闷的钟声,依旧迎来新年的第一道曙光。
铸钟
为失语的“雁塔晨钟”仿铸新身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当年5月,陕西决定重铸“雁塔晨钟”为香港回归献礼,要求按照原“雁塔晨钟”外形、尺寸、图案、风格重新设计复制新钟。小雁塔被列为监制单位。要求复制品外形要与原物高度相似,老钟的外壁有16个款格,镌有16个字:“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XX常转。”还有陀罗尼经等经咒,有1700多字。但年深日久,大部分锈蚀难以辨认。
当时仿制新钟的铭文的设计者就是孔正一。他介绍,首款也铸16个字:“中华万岁,功德千秋,国盛民昌,万象重光,”中间一款铸波罗蜜多心经,也铸了义净和尚的“塔形诗”。还在裙部铸了陕西当代10位书法家的所书荐福寺题材的古诗及陕西庆香港回归标志。他们的姓名刻在肩部位置,是刘自椟、陈泽秦、钟明善、高峡、吴三大、傅嘉义、马天宝、叶浓、邱宗康、李艳秋。剩下的款格刻陕西当代吟咏荐福寺小雁塔的诗词作品。
设计好后,交由徐家湾的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铸造厂承担这项重任。专项投资21.8万元。可是铸造过程并不顺利,铸了四次才铸成功。钟高3.55米,模型高4.5米左右,在车间挖了3米深的大坑,模型有3米高置于地下坑中,地面只有1米多高,用融化的铁水给砂型里浇灌,工程大得很。第一次浇铸完打开砂型,由于金相结构不合理,冷却以后,炸了,是因为内应力太大,材质变脆,炸成两半。第二次浇铸完打开砂型,还是不成功,钟的上半部有篮球大的一个孔铁水没流到,又报废了,再重做砂型。第三次浇铸完打开砂型,钟钮的蒲牢部分铁水一点没流到,活脱脱一个“无钮钟”。三次都失败了,是什么原因,从铸造厂领导到铸钟工人都很郁闷。这时外面各种各样的议论满天飞,有的说,钟是古代宗庙神器,不是谁想随随便便铸造就能铸成的。有的说,古代铸钟都要摆放祭器,举行仪式,沐手焚香,告慰玉皇大帝神灵保佑,甚至有“活祭”之说。孔正一说:“是否工人夜晚悄悄焚香不得而知,我知道他们第四次浇铸时买了一只大红公鸡扔进火炉里,这次终于铸造成功了。由于多次重铸,延长工期,等钟铸好拉到小雁塔挂起来,树叶都落了,到秋末了。”用大卡车运来的新钟露天吊挂于钟楼北侧空地的粗壮木架上,供游客游览时撞击。
问钟
“雁塔晨钟”为何与大雁塔无关
记者:为何“雁塔晨钟”是指小雁塔的钟而不是大雁塔的钟?
孔正一:一是小雁塔比大雁塔距离城区更近,切合“雁塔晨钟在城南”的清诗句方位,城里的人很容易听到小雁塔钟声。唐城面积很大,至清代唐城废弛,外城内缩,大雁塔周边已成荒野,远去人街,而小雁塔则近在城边外廓之内,晨钟钟声自然飘入门户。二是西安碑林保存的清康熙时朱集义的《关中八景诗碑》中的线描图中的塔是没有顶的,谁都知道大雁塔的顶至今是完好无损的,而小雁塔的顶是残缺的,所以这更是有力的佐证。
记者:“雁塔晨钟”是怎样从武功运到西安的?当时没有起吊设备,重8000公斤的钟体是怎么装载,到达后又怎么吊挂起来的?
孔正一:这方面留下很多疑问,当时没有卡车,马车拉不下,80多公里是怎么运到西安的?有没有化冰运送的可能性?据说古代的办法是沿途挖井,注水结冰,再把钟置于冰路上,用牲畜拉动,但十分费人费力。也有资料记载“以巨车载之移置于上都大荐福寺”,但什么样的巨车?走了几日?如何装卸?仍难闻其详。
记者:为什么小雁塔不开前门,从后门出入?
孔正一:民国时小雁塔南面的正门开放着,胡宗南的西北剿匪总部曾在小雁塔扎营办公,当时钟楼已毁,“雁塔晨钟”裸置院角。驻军从南边的正门出入。正门外紧挨夏家庄,村落拥堵,道路闭塞,行走不便,门前荐福寺路街面狭窄,更不利于行车。
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敲钟,这一习俗延续了上千年。据了解,西安博物院今年将进一步打造“雁塔晨钟”,将其包装成西安文化品牌,采取多项措施,努力恢复古代“雁塔晨钟”著名盛景。
城市日新月异,每天都是崭新的开始,愿“雁塔晨钟”唤醒古城新鲜的每一天。
本版图片除署名及资料图片外由记者 解维汉
摄
http://www.xazz.cn/UploadFiles/20093219106573.jpg千年噌吰成绝响" />
苍茫的小雁塔(资料图片)
雁塔晨钟
清·朱集义
噌吰初破晓来霜
落月迟迟满大荒
枕上一声残梦醒
千秋胜迹总苍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