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小学还是大学,我们都学习过民主、自由与平等。那时还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类似于一个口号,没有认真思考体会过民主、自由与平等到底意味着什么。没想到在这本讲孩子的书的开篇,就让我眼前一亮:“平等,就是每个人都有为自己做决定的权力。”“平等,并不是相同一致!平等,是虽然每个人都有能力和性格上的差异,却有权利享受同样的尊敬和尊重。”
在大人与大人相处时,我们一般会留意平等与尊重。但在面对孩子时,大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认为:你是孩子,我是大人,小孩懂什么?怎么能为自己负责?你必须听大人的。这不是平等与尊重!每个人——包括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意志,需要体验自己的人生,为自己负责。但父母通常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结果是我们往往将放纵当成了自由,将混乱当成了民主。”
现实中孩子的很多问题,基本都是因为这个定位首先就错了。不遵守这个大准则,即使家长去学习,也不过是学到一些话术,以便对孩子进行更好的掌控。
“孩子建立的每个关系都不尽相同,每个关系的特性都取决于这个关系中双方的互动和贡献。每个关系的变化也取决于这样的互动和对变化的反应。”每段人际关系中都没有绝对的受害者,实际都是双方互动的结果。在亲子互动中,孩子几乎永远是过错方,承受大人的责罚。面对孩子行为上的各种问题,家长很自然地直接从行为上入手,希望能有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却往往忽略了行为背后的冰山。“很自然,我们的问题常常不是立刻能得到解决的。发生问题的那一刻,只是一系列问题中的一次体现而已。” 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都渴望有价值感与归属感。孩子也一样,他也希望有归属感有安全感,找到自己的价值。孩子善于观察,但他们对事情的解读却不一定正确。如果大人不了解孩子的私人逻辑,不能有效调整自己的应对模式,而是跟着孩子一起陷入错误认知,那就进入恶性循环。
当今社会、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很多时候都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静心思考问题的根源发现本质,只是做些表面文章应付了事。在这种环境下,父母很容易用同样的心态去要求孩子。不理解人生各发展阶段的特性,单纯以分数进行衡量,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为地位的不平等,孩子们接盘整个社会的浮躁焦虑功利,他们还有什么精力去发展探索?这时就需要父母的自我成长,有稳定的三观,让孩子做回孩子,才有可能让他们成长为真正的大人,而非巨婴!“'成熟',指的是心智得到完全成长,潜力得到充分发展。”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想要改善时,最需要做,也比较容易上手的就是鼓励——给孩子信心与勇气!“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个气馁的孩子。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鼓励孩子,一半指的是避免羞辱或过度保护的行为,从而不会令他们气馁。”“另外一半指的是学会鼓励孩子。”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们自然成长大胆尝试,从错误中总结经验。家长要做的,就是时刻留意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而不是泛泛的“你真好,你很棒!”千万别用大人的标准去衡量评判,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理解孩子的不易。即使是一个自暴自弃的孩子,也依然有他的价值。这里一定要注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当你在夸奖别人家的孩子时,你的孩子也许正在羡慕别人家的父母。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感觉好才能做得好!在鼓励尊重孩子的同时,也别忘了尊重自己、尊重情境。在和善而坚定的环境中,在充满爱的边界内,孩子体会到尊重与自由,他会有勇气面对一切困难!
基于这些大原则,结合有效的落地工具,才能帮助我们从容淡定高效地陪伴孩子安然度过最关键的年少时光。这本书有丰富的案例结合浅显易懂的理论,深入浅出指导父母如何迎接孩子的挑战——“让他的风,无帆可吹。”
当父母成长,就会发现,孩子根本不存在什么问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安顿自己内在的小孩,与自己和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