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失望的名著——《点与线》读后感

标签:
日本推理侦探文化松本清张 |
分类: 文学评论 |
http://s12/mw690/546e5387gd6b7467f961b&690
在看完《猫知道》这部日本著名的推理名著后,立刻又读了同时期另一部享誉世界的推理作品——松本清张的《点与线》。这是我读的第一部松本的作品,本来我是寄于很大期望于这位大家的成名作的。可是我不得不说,读完全书颇为失望。我不明白为何此作会被当时誉为“世界十大推理小说之一”。在曹正文老师早年的《世界侦探推理小说大观》里对于松本以及这部作品的评价也是相当高的。可是我感觉实在无法和任何一部读过的经典媲美,也不及刚读完的仁木悦子的《猫知道》。
让我失望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个5000字就可以交代的谋杀故事居然要搞那么复杂。这是我近些年来唯一看的一部推理作品在凶杀案出现了时刻就已经知道所有结局的作品。所有的情节其实都很简单的,我都不避讳做不做剧透了。一个明显故意设计的证据来误导警察,还有利用飞机飞来飞去赶时间追火车去做不在场证明,这些都是很低级的推理噱头,里面的看似很聪明的侦察人员居然要想半天才想明白。很多证据一出现就是明摆着的,就算有些算是凶手的故布疑阵,但是应绝不足以迷惑的了办案经验丰富的刑事案件警察吧。如果连那些伎俩都想不到看不破,那么可见日本几十年前的侦缉能力实在不敢恭维了。整部作品让我感觉最大的败笔就是悬念性太弱了,这可是推理小说啊,悬念都没了何以立足?
在我看来造成这部小说设计的没有丝毫悬念的原因在于,松本的所有描写只有一条案件的主线,而没有其他优秀推理作品中干扰性的支线来辅助,简单讲就是所有提到的情节都是破案的关键线索。推理作品中支线是主线很好的掩盖。如果没有支线,那么无论怎么设置悬念主线都会被暴露在外,对于读者来说没有任何误导,就是把问题什么时候想通的事了。
另外《点与线》本身是属于凶手证明性的推理作品,就是一开始读者基本已经知道了凶手,然后小说只是告诉你主人公如何通过排除摸索等手段证明了他就是凶手。记得日本早年有部《古田任三郎》的电视剧也是证明性的推理剧。当然这是一种艺术创作风格,但是总体上我认为这类作品在吸引力上是远远比不上凶手探索性的作品,因为那种寻找凶手的乐趣才是侦探推理小说的精华之处。我不知道松本的其他作品是不是都是证明类的作品,那样就实在太无趣了。
还有曹正文老师提到松本的作品中是没有固定的侦探的,没有福尔摩斯、波洛,也没有金田一耕助、明智小五郎。他就把侦探写成普通的刑警。这个其实对于喜欢一般有侦探崇拜心态的推理小说读者也会造成一些失落感,我也不是太喜欢这种类型的。
有此种种,让我无法对于《点与线》这部作品有认同。我想之所以松本在日本推理小说界地位这么高更多的原因估计很大原因是因为他本身是一位文学家出生的作家,在写推理作品前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另外他的作品是很有社会责任感的,敢于站在社会底层人物的立场上去表达观点,去抨击统治集团的一些黑暗。就如同之后的森村诚一高举人性的旗帜一般,松本清张高举的是社会责任心。当然这些本身都没错,可是我并不太喜欢把通俗小说去赋予那么多责任。通俗小说和娱乐大片一样,其实只要娱乐读者和观众就行了,不用有太多东西去让人反省社会,思考人生。生活已经不易,读小说和电影的时候需要的只是娱乐放松,其他一切都与我何干。当然这是我自己的见解,不求所有人认同的。
松本清张是日本推理小说界出名的高产作家,他有百来部作品。在我的藏书里他的还有《女性阶梯》和《被玷污的书》两部长篇和少部分合集中的短篇,等读完如果依然是让我失望的,那么以后也基本不太会去涉足他的作品了。
其实我读森村诚一的《人性的证明》和《新人性的证明》后,也不太喜欢他的推理作品。个人观点是他们两个都可以算是很出色的文学家,但是在我眼里不是我喜欢的杰出的推理小说作家。目前那些伟大的侦探推理名家里除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外只有埃勒里·奎恩的作品是让我追崇的。当然可能我还需涉足多些的作家的佳作。
我不是狂妄的喜欢随便批评名家的作品。但是自从我开始每读一篇长篇就写读后感开始,我就很认真的把我自己的真实阅读感受写下来,也许有些地方不够客观,但是绝无任何炫耀和夸大。写这些侦探推理小说的读后感一方面希望能和喜欢阅读侦探推理小说的朋友有交流,另一方面也是把自己的阅读历史和读完后的一些瞬间想法给记录珍藏下来,留待若干年以后还能回味。因此我依然会坚持每读一长篇写读后感的习惯,这是对自己的承诺。
201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