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酒故事征文】聊聊中山国的酒
标签:
刘胜中山国宋体美酒鲁国文化 |
分类: 写在当下 |
【我的酒故事征文】
聊聊中山国的酒
(文/鹿台一卒#时/20110818)提起石家庄的历史,不能不说中山国;说起中山国曾经的辉煌,不能不说说中山国的酒。
中山国没有留下完整的史书,其史迹只能从其他典籍的星星点点中得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但就是这些星星点点,也足以让人对中山美酒心驰神往,考古的发现更是让人对中山国的美酒刮目相看。
1973年,在平山县的三汲一带发现了中山国的都城及国王陵墓,发掘出了众多精美绝伦的国宝级文物,其中分装在两只铜壶中的数公斤翡翠绿和浅绿色液体,最终证明是尘封了2300年的中山古酒。美酒虽深藏地下两千多年,依然散发着浓郁的醇香,不能不为世界所惊叹。据说这是中国考古中第一次发现的实物酒,也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实物酒。这两壶琼浆玉液,为历史上有关中山出美酒的记载增添了实证,更渲染了中山美酒的神奇传说。
关于中山美酒,最有名莫过于千日醉了。西晋左思在《魏都赋》中赞叹:“醇酎中山,沉湎千日。”东晋干宝在《搜神记》中更是记载了一个一醉三年的故事,我们不妨听听:
古代有个叫狄希的中山人,善造千日酒,饮了他的酒,能使人醉千日。一个名刘玄石的酒徒,慕名前去求酒。仅一杯,就使他醉死过去,家人以为他真的死了,便痛哭一场将他埋葬。三年后,狄希算计着刘玄石应当酒醒就前去看望。惊喜的家人挖坟破棺,果然见玄石方醒,而前往接玄石的人又被玄石喷出的酒气冲入鼻中,也都醉卧了三个月。
这个故事虽不免夸张,但却反映出古中山酒确实有着很高的声誉,至少在晋代,故事中说的“千日醉”肯定名气极大。
时光到了明代,刘伯温所著的《郁离子》中,不知道从哪里得到了一则与中山酒有关的寓言,读罢让人忍俊不禁,颇有一种让自己作为中山后人的自豪,这里也说来听听:
以前,鲁国人不会造酒,只有中山国的人擅于制造千日之酒。鲁国人向他们请教方法,但无法获得。有个鲁国人到中山国当官,住宿在酒店,偷取店家的酒糟。回到鲁国后用鲁国的酒浸泡,然后对人说:“这是中山国的酒。”鲁国人喝了,都认为中山国的酒就是这个味道。一日,中山国那家酒店的主人来访,听说有本国的酒,要喝来看看,才一入口就忍不住吐了出来,笑道:“这哪里是酒,分明是我家酒糟的味道啊!”
这个令中山人提气的故事,讽刺了那些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只学到外表的人,警示人们看事物要抓住关键,抓住本质,不要学些糟粕回来。这则故事还形成了“中山窃糟”、“鲁人窃糟”、“窃糟充酒”等成语,也算是中山美酒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吧。
中山国虽然在战国时期就已经灭国了,但中山这个地名还是保留了很长时间,汉代时分封的中山王也盛极一时。在保定满城发掘的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夫人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盛酒的器皿,证实了刘胜“为人乐酒好内”的记载。也许中山酒历代美名相传,也有刘胜的一份功劳。我们还可以推想,刘胜的玄孙刘备在四川建立蜀国,把中山酿酒技术带入四川,使川酒质量独步天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山酒也许还是川酒的鼻祖呢。
时光荏苒,现代石家庄的美酒似乎不那么有名了,但石家庄人的热情好客善饮还是颇为人称道的。尤其藁城、无极等地那种一醉方休的酒场阵势,还是能让人领略到石家庄人的率直和豪爽。酒为粮之精华,品酒更见文化,尽管我们反对酗酒、嗜酒,但朋友相聚、知己相见,少了酒的点缀,似乎就缺少了浓郁的氛围和久违的深情。更何况,在一些场合,喝酒还是一种心智的较量,滴酒不沾恐怕会被人耻笑少了一点男儿的本性。
中山留下了美酒,留下了酒文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后人们,应该把这宝贵的遗产充分挖掘并利用起来,使之继续为我们乃至我们的子孙们造福、分享和传承。
以下两张图片来自网络,这就是从中山墓中出土的中山美酒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