蚱蜢
标签:
宝宝创意讲故事蚱蜢螳螂育儿成长创作亲子 |
为了锻炼想想的思维逻辑和写作表达能力,也为了配合幼儿园“创意阅读”活动,在半年前,想想妈妈就开始和想想一起记“宝宝日记”。
当然,想想现在认识的字还不多,自己肯定动不了笔。我们就是在晚上临睡前,让她自己回想当天发生了什么有趣或者是记忆深刻的事件,然后描述出来,我们就将笔录用铅笔誊清到新的日记本上。有时候,想想还会用钢笔在铅笔印上描红,并在空白处配上图。
到现在为止,已经写满了花花绿绿的两大本。
昨天,我做书记员,负责记录昨天想想的日记。现抄录如下(为保持原汁原味,基本上没做改动):
今天晚上,我看到一只绿色的小东西飞来飞去。
我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飞来的。
我问妈妈那是不是蚱蜢?妈妈说会不会是螳螂啊?仔细一看:原来是蚱蜢!
我想起以前有个晚上,妈妈抓到一只蚱蜢。抓住了它的一只脚,蚱蜢使劲一挣扎,把脚给挣断就飞走了。
爸爸用电蚊拍把蚱蜢电麻醉了,妈妈把它放在一只小瓶子里,露了一点盖子放点空气。
我一边吃饭一边看着:那只蚱蜢想把盖子顶开,但怎么也顶不开;用屁股顶,还是顶不开。
它的力气太小了,比不上螳螂。
螳螂是世界上的昆虫大王,所以我给蚱蜢起了个名字叫“力气小大王”,因为它的力气真的太小了!
当时记录的时候没太多感觉,但回头再细读一遍,却很是感叹:别看想想还不到6岁,讲故事的逻辑思维还真是非常严密!
日记一开头,先用“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制造一个悬念来吸引人(这是讲故事的关键要素);紧接着用蚱蜢和螳螂进行相似外观的比对猜测(为下文埋下伏笔);然后插入一段回忆(如果没有这段回忆而直接讲后面的事件,则会显得平白直叙,毫无韵味);而之后将爸爸抓住了蚱蜢的结果,和妈妈没抓住蚱蜢的回忆做了照应;后面蚱蜢顶盖子的描述,表面上体现了想想的观察能力,实际上却用“顶不开”所得出的“力气小”的结论,与前面的伏笔达到很好的呼应;最后用一个小幽默命名作为点睛收尾。
整个故事虽然短小,但跌宕起伏,极富节奏感,简直就象事先打好了草稿一般。
我自己都怀疑,如果我来说这个故事,是不是也能象想想讲的那样精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