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识厘米》教学案例

(2010-12-24 10:43:13)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空间

《认识厘米》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50-52页。

教学目的:1、让学生在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3、初步学会用尺测量较短的物体,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

师: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在古代没有发明尺之前,人们都是运用身上的手掌、手指、脚掌等身体的某个部位测量长度。有位裁缝师傅用手给顾客测量了衣服的长度,告诉徒弟长度四拃,就让徒弟去做了,徒弟认认真真地也用自己的手量出四拃做好了衣服,可是顾客穿在身上,却太小了,咦,明明也是四拃呀,怎么会太小呢?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徒弟的手比师父的小。

生:他俩的手不一样大!

师:对呀,所以我们就发明了尺,统一了标准,就不会发生裁缝师傅遇到的这些麻烦事。(学生在故事导入中,听得特别入神,效果很不错!)

二、 观察直尺

1.认识各种尺

师:你见到过哪些尺呢?

生:三角尺。

生:直尺。

生:米尺。

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尺。(课件出示:卷尺、皮尺、米尺、三角尺、学生尺)这些尺在生活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2.找出共同点。

师:小朋友们拿出你的直尺,和屏幕上米尺的一部分比一比,它们上面都有什么?生:都有数字。

师:你尺上的数从几到几?

生:0到15。

生:0到20。

师:看来每把尺上的数字都是从0开始,还有什么?

生:小竖线。

师:这些长长短短的小竖线也叫刻度线,对齐0的这条刻度线就是0刻度线,用手指指你直尺上的0刻度线。板书:0刻度线

师:在我们的直尺上都有这样的字母——cm,知道这里的“cm”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厘米!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cm)。

三、认识1厘米

1.看看1厘米。

师:指着尺子,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一大格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小朋友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指一指1厘米吗?

生在尺上指出1厘米。

 师:直尺上除了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一大格是1厘米,还有从哪儿到哪儿也是1厘米?

生:刻度1到刻度2这一大格也是1厘米。

生:刻度2到刻度3这一大格也是1厘米。

生:刻度4到刻度5这一大格也是1厘米。

师:要是直尺无限制地延伸下去,说得完吗?简单一点怎么说?

生:一大格就是1厘米!(王一诺同学总结的特别到位!)

师:超级厉害!板书:1大格  1厘米

2.比画1厘米。

师:1厘米到底有多长,咱们用小手来比画比画。这个小正方体的每条边的长度正好都是1厘米,像老师这样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拿住它,手指保持不动,再轻轻抽出小正方体,瞧,两个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仔细观察,1厘米怎么样?

生:很短!

师:量比较短的物体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

3.想像1厘米

师:记住1厘米的长度了吗?好,松开手,闭上眼睛,你脑子里出现1厘米长的线段了吗?睁开眼睛,再次用两个手指比画你想到的1厘米的长度,然后跟尺上的1厘米比一比,看你比画地准不准。如果不准赶快进行调整。

4.寻找“1厘米”

师:其实我们周围有不少物体的长度跟1厘米是差不多的,对照头脑中的1厘米,你想到了哪个物体的长度大约1厘米?

生:大头钉钉子的长度。

生:黄豆的长度。(学生的想象特丰富!)

四、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了1厘米的长度,2厘米呢?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

生:从刻度0到刻度2之间的长度是2厘米。

师:为什么?

生:里面有两大格。

师:具体说说哪两大格?

生:从刻度0到刻度1是一大格,从刻度1到刻度2是一大格。

师:用小手对好自己的直尺比画2厘米的长度给你的同桌看。

师:你还能很快找到5厘米吗?刻度几到几?

生:刻度0到刻度5。

师:7厘米呢?

生:从刻度0到刻度7。

师:9厘米呢?

生:从刻度0到刻度9。

师:你发现什么?

生:0到几就是几厘米!(杨志涵最后总结出来)

师:是呀,数学就是这么简单!谢谢你给了我们这么精辟的总结。

五、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1.长方形纸长边的长度。

师:想知道长方形纸的长边到底几厘米,怎么办?

生:用尺量。

师:谁愿意上来量一量。边量边说,你是怎样量的?

生:把长方形的一条边对齐0刻度线,然后把尺子放平,另外一条边对好8,就是8厘米。

师:量得好,说得也棒!能像他一样正确测量线段的长度吗?

生(齐):能!

2.测量线段的长度。

学生测量练习纸上线段的长度。(4厘米)

师(展示一学生的作业纸):和他一样的向老师挥挥手!

3.判断哪种量法正确。(出示两种错误的量法)

师:小朋友在量的时候,小动物们也忙开了,你认为谁的量法是正确的?

生(齐):小兔!

师:为什么?

生:因为小猴没有把长方形纸的边对齐尺子的0刻度线。

师:那小猫的不是对齐0刻度线了吗?

生:他的尺子没有放平。

4.小结量法。

师:那你想提醒小朋友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生:物体的一边要和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

生:尺子要和物体的边重合。

板书:量:对齐0刻度线   重合    

5.测量蓝色纸条的长度。

师:蓝色的纸条也想知道自己的长度,聪明的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它吗?同桌合作想办法量出长度。(课前准备,每生都有一根纸条)

 师:有结果的说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生:先对折,再量,量出来是12厘米,里面有两个12厘米,所以是24厘米。

师:多巧妙的方法!

生:先量到15厘米,在纸上做个记号,再接着量到9厘米。合起来就是24厘米。

师:做记号,接着量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6. 认识大约8厘米.

师:刚才咱们看的,量的都是整厘米,现在你能说出这两条线段的长度吗?和你的同桌商量商量。(大约5厘米)

生:蓝线段比5厘米短,红线段比5厘米长

师:那都可以说成——

生(齐):大约5厘米。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认识了厘米

  生: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做单位。

  生: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教学反思:  学生在这节课中,总体掌握不错,对于一些总结性语言,王一诺、刘玉坤、杨智涵等同学回答特别积极。对于厘米的认识学生掌握特别到位!尤其是找生活中的一厘米这个活动,学生感知特别好,生活中的老师都没有发现的,他们都说得特别多!所以,我觉得,这节课还比较成功!

                      《认识厘米》说课

一、说教材

《认识厘米》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长度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对物体长短的比较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直观的一些物体进行了比较。这节课是教学生认识厘米并进行对物体的测量。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的基础。显得重中之重。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同一个物体,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从中引起学生的思考,体现出建立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尺子。通过让学生对尺子进行看一看、摸一摸。使学生从尺子的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的认识,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通过一系列的认识尺子。使学生懂得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同时能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二 、说教法

为了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在教法上实行以下三个方面的努力。

1、教师要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中应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索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

3、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引导学生进行互评等活动来巩固新知,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 、说学法

在教学内容上,尽量使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精神。寻找有关与生活实际的物体进行测量。让同桌之间相互合作的教学手段,相互探究,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初步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

四 、教学程序

这一堂课,我以四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故事导入,认识尺子

1、了解尺子

要求学生把准备好的尺子拿出来,对它进行摸一摸、看一看,问学生从中发现了什么?把你所发现的结果告诉给你旁边的同学听,然后向老师汇报!这一提问,可以体现出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从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学生从尺子中不难发现尺子上面有数字、字母cm、长短不一的线。教师沿着学生的发现,从中帮助学生理解尺子上的数字、字母cm、长短不一的线。

2、厘米的空间观念,从中认识厘米

让学生拿出尺子来指一指,尺子上的那里到那里的长是1厘米?利用课件上的小精灵来帮助学生了解1厘米的长。对1厘米的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由学生测量1厘米长的小方块,教师从中指导学生用手捏着小方块,然后轻轻的移开,但手不能动,从手握小方块的长来感悟1厘米。让学生从中比划1厘米的长,通过学生形象的直观感受,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样学生的理解就十分的深刻。

第二环节,认识厘米引出课题,感知厘米,进行总结。

第三环节:各种练习巩固知识。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加深记忆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它对你有什么帮助?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等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