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伊索寓言》译后记

(2016-01-22 10:32:53)
标签:

译文序跋

分类: 译文序跋
   译后记
    
    肖毛
    
   
    
    每当提到伊索,我们总会把他看作为民众诉说喜怒哀乐的形象代言人,以柳暗花明的方式让民众精神有所依寄的智者,用会心的微笑帮助民众暂时脱去劳苦的语言大师,尽管他并非《伊索寓言》的全部作者,甚至有可能仅仅是传说中的人物。    
    在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史学名著《历史》中,可以看到关于伊索的最早记载,但内容非常简略。此后关于伊索的记载渐渐增多,可各家的说法不一,连他的生卒时间都没有定论,只能大致把它说成公元前620~公元前560年。
    对于伊索的生平,各家的说法也不尽相同。乔治·菲勒·汤森牧师(1814~1900)在他的《伊索寓言》英译本中附有一篇《伊索的生平》①,对伊索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这里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学者们一般认为,伊索生于公元前620年左右,生下来就是奴隶。吕底亚王国(Lydia)的首都萨迪斯(Sardis)、希腊爱琴海东部的萨摩斯岛(Samos)等地,都有可能是他的诞生地。他先后有过两个主人(均为萨摩斯岛居民),分别是桑索斯(Xanthus)和雅德蒙(Jadmon),雅德蒙因他的才智和博学而将其释放,从此他成为自由人,走遍许多国家。
    伊索到过萨迪斯,曾在吕底亚王国之王克洛索斯(Croesus)的朝廷上遇到过梭仑、泰勒斯等名人,还曾在萨迪斯参加过哲学家们的聚会。受克洛索斯的邀请,伊索在萨迪斯定居了一段时间,为他解决政务上的难题。此后,他去过一些较小的希腊共和国,有一段时间曾经住在科林斯湾(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北岸附近),还曾到过雅典,向当地居民们讲述他的寓言故事。”
    与伊索的生平一样,伊索的死亡也是一个谜。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提到了伊索之死:
   “(罗得庇司)……是一个色雷斯人,是萨摩司人海帕伊斯托波里斯的儿子雅德蒙的女奴隶。她又是和写作寓言的伊索在一起的奴隶,因为他也是雅德蒙的人。这一点的最主要的证据是,当戴尔波伊人遵照着一次神托的命令,作出多次的声明请对伊索之死被杀而要求陪偿的任何人到他们那里去的时候,则除了只有前者的孙子,另一个雅德蒙外,并没有任何人这样做,因此,伊索当然也是雅德蒙的奴隶了。”(“戴尔波伊”即特尔斐,“萨摩司”即萨摩斯)②
    周作人对这段话的原文是这样翻译的:
    “……埃索坡斯也是属于雅特蒙家的这事有好些证据,其一是台尔波伊人遵了乩示,声明如有人对于埃索坡斯的被害要求赔偿,可以去领,末了出头来的乃是雅特蒙,即故雅特蒙的孙子,他领了赔偿金去。因此可知埃索坡斯确是雅特蒙家从前的家奴了。”(“埃索坡斯”即伊索,“台尔波伊”即特尔斐,“雅特蒙”即雅德蒙)③
    但是,希罗多德并没有提到伊索的死因。汤森牧师在《伊索的生平》中这样解释说:
    “有一次,伊索接受克洛索斯的委托,作为一个代表团的大使,带着大量金子来到希腊的特尔斐城,准备分发给特尔斐人。但伊索被他们的贪婪所激怒,不肯分发金子,把它们送还给国王。特尔菲人被伊索惹恼了,便控告他对神不敬,不顾伊索的神圣的大使资格,公开将他处死。后来,特尔斐人遇到了一系列的灾难,直到公开忏悔,恢复伊索名誉后,灾难才算停止。从此,‘伊索的血’(The blood of Aesop)变成了一句有名的谚语,专指那些逍遥法外的罪行。”
    国内学者对伊索之死多半与汤森牧师持类似的说法,比如,周作人在《关于伊索寓言》中这样说:
    “至于伊索为什么在台耳波伊被害,那就无从知道,虽然后来的传说也有说及。据说他被老雅特蒙解放,成了自由人,为吕底亚王克洛伊索斯所信任,被派遣到台耳波伊,发给市民每人金四木那(‘木那’值英金四磅),因有争论,中止不发,市人愤怒,被投岩下而死,后发生大疫,往求乩示,命赔偿赎罪乃已。”(“台耳波伊”即特尔斐,“雅特蒙”即雅德蒙,“克洛伊索斯”即克洛索斯)
    叶灵凤对伊索的死因又做了一些补充: 
   “后来有一次,(伊索)奉了克洛苏斯之命,以使臣的名义到特尔费去料理一笔债务。不知怎样,特尔费的市民触怒了他,他也触怒了他们。他本来是受命去偿付债务的,这时他竟拒绝付款,命人将债款携回萨地斯。……”
   “据阿里斯托芬的记载,特尔费人说伊索从他们的神庙里偷了一只金杯,此事干犯天怒,所以他们将他处死。但是又有些古代作家记载,说由于特尔费人不喜欢伊索,他们故意将一只金杯塞到他的行囊里,说他偷窃,故意陷他于罪。这些记载都很动人,可惜不大可信。”(“克洛苏斯”即克洛索斯,“特尔费”即特尔斐,“萨地斯”即萨迪斯)④
    综上可知,伊索是个坚持原则的人,在出使特尔斐时,因为钱的问题和当地居民产生争执,最后被他们诬告,推下悬崖而死。伊索死去多年后,人们才肯为他平反,把赔偿金发给伊索旧主人雅特蒙之孙。不过,王焕生认为,伊索“由于揭露德尔斐祭司的骗术而中了祭司的圈套,遇害身亡。”⑤这种说法比较新颖,可作者并未交待资料的原始出处。
    
    
    二 
    
    伊索直到死时仍未亲眼见过《伊索寓言》,因为世上第一种《伊索寓言》到公元前300年才出现。此后,各种版本的《伊索寓言》相继面世。有外国学者做过统计,从1483至1990年,光是《伊索寓言》的外文译本(不包括中文)就有64种。汤森牧师在他的《伊索寓言》英译本前言⑥中,对《伊索寓言》的源流和流传情况(截止到19世纪末)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这里简单编译如下(其中的少部分内容来自周作人的文章):
    公元前三百年左右:雅典哲学家德墨特里俄斯(Demetrius Phalereus,即台美忒利阿斯)编写出第一种伊索寓言集,收录寓言200篇,名为《埃索坡斯故事集成》。此书后来失传。
    一世纪初:罗马寓言家费德鲁斯(Phaedrus)用拉丁韵文撰写了五卷寓言,部分内容取自《伊索寓言》,共97则,附录32则。据说费德鲁斯生来就是奴隶,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使他成为自由人。
    二世纪:巴勃利乌斯(Babrius)用古希腊韵文撰写了《伊索寓言》,共122则。据说巴勃利乌斯是小亚细亚人,爱奥尼亚的侨民。有学者说他早在公元前250年就出生了,有人则说他死于235年,还有人说他与费德鲁斯同属于奥古斯都时代,因意外而失明。
    四世纪:罗马人阿维阿努斯(Avianus)以拉丁韵文撰写了《伊索寓言》,共42篇。
    十四世纪:有一个叫普拉努得斯(Maximus Planudes)的君士坦丁堡修道士,收集了150篇《伊索寓言》(其中大概有些是他自己编写的),以手抄本的方式流传。此人于1327年出使威尼斯,把《伊索寓言》带到西方,因此被教会迫害。
    十五世纪:一个叫洛伦佐·维勒(Lorenzo Valla)的意大利学者,将《伊索寓言》译成拉丁文,广泛印行。1475~1480年,巴勒斯(Bonus Accursius)印刷出版了普拉努得斯收集的《伊索寓言》,此书在1485年被卡斯顿译成英文。
    十六世纪:《伊索寓言》从意大利传到德国。在宗教改革时,《伊索寓言》因被用于讽刺罗马天主教而得到广泛流传。德国奥格斯堡教派的组建者之一卡梅鲁斯(Camerarius),曾为塔比根大学的学生将普拉努得斯收集的《伊索寓言》译成德文。德国的著名神学家马丁·路德,也曾将20篇伊索寓言译成德文。1546年,普拉努得斯收集的《伊索寓言》重印,增加了一些内容。
    十七世纪:《伊索寓言》开始向全世界传播。1610年,瑞士学者耐弗莱特(Isaac Nicholas Nevelet)第三次印刷普拉努得斯收集的《伊索寓言》,对其做了完善的补充,一并收入各种早期版本的《伊索寓言》,另外包括136则新从梵蒂冈图书馆里发现的《伊索寓言》,40则阿弗托尼乌斯(Aphthonius)编写的《伊索寓言》,43则巴勃利乌斯编写的《伊索寓言》,还包括费德鲁斯等人的拉丁韵文版《伊索寓言》,完全可以看作一种收罗齐备的伊索寓言集。它的流传几乎象《圣经》一样广泛,此后陆续出现的拉封丹寓言、莱辛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普希金寓言等等,虽然各自标有作者的名字,但其中的很多篇目都是据《伊索寓言》等古希腊罗马寓言改写而成。
    十九世纪:1844年,发现了一份真正的巴勃利乌斯版伊索寓言抄本,共分两卷,第一卷收录125则,第二卷收录95则,不久被整理出版。1846年,一位叫乔治·康维尔·利维斯(Sir George Cornewall Lewis)的牧师及翻译家将巴勃利乌斯版《伊索寓言》抄本译为英文,在牛津出版。1857年,译者对译文进行了修订,在伦敦出版。
    
    
   
       
    《伊索寓言》自问世起,历经了近两千年的演变过程,最后自然会发生滚雪球式的变化,使它的内容和来源都变得极为驳杂,离《伊索寓言》的原貌越来越远,即便伊索本人再生,也会叹为观止。
    苏格拉底曾将部分《伊索寓言》改编成诗歌,此事可在柏拉图的《斐多篇》⑦里查到。据汤森牧师的介绍,在315年,有个叫阿庇托尼乌斯(Aphthonius)的安提俄克(古叙利亚首都)修辞学家,曾经在他的论文中用拉丁语转述《伊索寓言》中的寓言,因为当时的修辞学家和哲学家很喜欢用《伊索寓言》来训练思维,同时试图把它们修改得更完美。教会也曾把《伊索寓言》当作攻击另一教派或者宣传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可能会对《伊索寓言》进行增删。后来的那些《伊索寓言》整理者,也曾有意无意地对它进行增删,普拉努得斯就曾因此而受到教会的迫害。
    而那些近似《伊索寓言》原貌的作品,也未必是伊索的创作。
    在1610年刊印《伊索寓言》的瑞士学者耐弗莱特认为,巴勃利乌斯应为《伊索寓言》的作者之一。此后,法国耶稣会会员弗朗西斯(Francis Vavassor)发现,《伊索寓言》中的《猴子和海豚》(本书第226篇),提到了比雷埃夫斯港,而它是在伊索死后两百年才出现的。所以,弗朗西斯认为,巴勃利乌斯是《伊索寓言》的全部作者或者搜集者。 
    十七世纪末,一个叫本特利(Dr. Plichard Bentley)的英国学者查阅了各种《伊索寓言》版本,然后认为巴勃利乌斯才是《伊索寓言》的原作者。
    如今,多数学者认为,巴勃利乌斯也不过是《伊索寓言》的作者之一。
    问世于公元前15世纪至6世纪前后的印度《五卷书》中(采用季羡林的说法),有些《伊索寓言》中的内容,比如它的第16个故事中,有一个乌龟因学飞而摔死的故事⑧,其内容与《伊索寓言》中的《乌龟和老鹰》(本书第79篇)并没有太多分别。
    据周作人介绍,《伊索寓言》中的《夜莺和老鹰》(本书第229篇)见于古希腊诗人赫西奥德(公元前8~7世纪)的诗歌(即《工作与时日》),《老鹰和狐狸》(本书第247篇)见于生活在公元前7世纪的古希腊诗人阿尔基洛科斯的诗歌,《老鹰和箭》(本书第107篇)见于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戏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悲剧断片,《树木与橄榄树》(本书中无此篇,可参看周作人译《全译伊索寓言集》第252则)见于《圣经·旧约》中的《士师记》。
    因此,《伊索寓言》其实是集大成式的作品,恰如陈伯吹在《寓言漫笔》中所言:     
    “长期流传在民间的口头创作《五卷书》,它开花,结果,种子撒落在希腊的土地上,开出了《伊索寓言》(正确地说,应该说是《埃索波斯故事集成》)这朵鲜花;然后这朵鲜花的种子飘落在法国的土地上,出现了《拉·封丹寓言诗》;又吹落在德国的土地上,出现了《莱辛寓言》;更远落在俄国的土地上,出现了克雷洛夫的寓言诗,谢德林的寓言和陀罗雪维支的寓言……我这么说,请不要误解为‘后者即是前者的翻版’;我只是指说着‘前者给予后者以启发和影响”。《伊索寓言》是奠定了文学作品在各种体裁中——寓言这一块具有历史意义的基石。”⑨
    总之,《伊索寓言》并无定本,其内容和篇数也随着版本的变化而变化:
    “最多的一种有四百二十六篇,另一种也有三百多篇。毫无疑问,其中有许多篇乃是伊索的同时人,以及在他以前或以后流行的作品。真正可靠的属于伊索的作品,大约在两百篇左右。”(叶灵凤《关于<伊索寓言>》)
    
    
    四    
           
    中国对《伊索寓言》的译介大约始于明朝,译文起初均为文言。
    方平在他编译的《插图本伊索寓言》中介绍说:
    “……据戈宝权先生的考证,早在1608年(明万历36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在他用文言著作的《畸人十篇》一书中提到了伊索,并翻译介绍了他的三四篇寓言。六年后,西班牙耶稣会士庞迪我在他用文言著作的《七克》一书中翻译介绍了五六篇《伊索寓言》。
    1625年(明天启5年),由法国耶稣会士金尼阁口授、我国天主教士张赓笔传的《况义》刻本问世,正文收……伊索寓言24篇,后来又补充寓言18篇。刻本现已散失无存,所幸手抄本两种仍保存在巴黎图书馆。1840年又出版了《意拾蒙引》,收伊索寓言81篇。”⑩
    周作人在《明译伊索寓言》一文中抄录过两则《况义》的译文,这里转抄一篇(周作人认为,金尼阁是比利时人):
    “一犬噬肉而跑,缘木梁渡河,下顾水中肉影,又复云肉也,急贪属啖,口不能噤,而噬者倏坠。河上群儿为之拍掌大笑。
    义曰:其欲逐逐,丧所怀来,尨也可使忘影哉!”⑾
    此即《狗和影子》,你可以在本书的第92篇中看到它。
    《意拾蒙引》大约是中国第一种《伊索寓言》的中英对照本,或许还可以算作中国最早的拼音读物之一。据周作人介绍,《意拾蒙引》中收入的《伊索寓言》并非81篇:
  “……在东京上野图书馆见到1840年在广东出版的《意拾蒙引》……现在只记得这是一本英汉对照的洋装书,至于左边的一面究竟还是英文或罗马字拼的汉音,也已经记不清了。”⑿
   “《伊索寓言》……以前有过另一译本,名曰《意拾蒙引》,英汉对照,共40则,1840年出版,四十年前在外国图书馆里看过一回……”⒀
   刘树森还曾提到一种跟《意拾蒙引》极为相似的《意拾喻言》:     
    “……1840年在广州面世的《意拾喻言》……主要收入伊索的81篇寓言,由中、英、拼音共五种文字形式的文本构成,均采用自左向右的横排版式。居中者是作为底本的中文文言文本,右为其两种拼音文本,左边附列两种英文译本……国内外主要图书馆迄今未见《意拾喻言》的藏本,目前大英博物馆藏存的《意拾喻言》,很可能是海内外仅见的孤本。”⒁   
    周振鹤也提到过《意拾喻言》:
   “……英国人罗伯聃(RobertThom)……一八三四年来华,很快就学会并精通汉语。在先已把Aesop Fables译成《意拾喻言》,当时编写的目的是为英国人学习汉语之用,今天却成了研究中英语言接触的经典材料。”⒂
    由此可见,《意拾蒙引》和《意拾喻言》大约是两种书,前者共40则,后者共81篇。
    1903年,清华书局出版周桂笙译的《新庵谐译》,共分两卷,上卷收入《天方夜谭》,下卷收入《伊索寓言》等,译文亦为文言。这一年,林纾也用文言翻译了部分伊索寓言,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题为《伊索寓言》,从此,“伊索”这个中译名才取代了“意拾”,我们也开始把伊索创作的短篇故事总称为“寓言”。191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孙毓修编译的《伊索寓言演义》,据英译本转译,内收伊索寓言133则,至1922年已印至第七版。 
    当然,如果严格按照原文的发音来译,“伊索”这个译名并不合格。但它已经约定俗成了,没有更改的必要,正如周作人所言:
   “譬如有人把《伊索寓言》改译作《爱索坡思故事》,就是明白的人或者也要说他多事,其实他却是对的;倘要以先入为主,则林氏的《伊索寓言》以前还有一八四○年广东出板的《意拾蒙引》,这才可以算是正统,但是现在有谁用这名称呢?”⒃
    
    
   
        
    1925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曹志清译《绘图白话伊索寓言》,这大概是《伊索寓言》的第一种白话译本。1932年,开明书店出版孙立源所译的《伊索寓言》,据J.H.Stickney的英译本转译,列入“世界少年文学丛刊之一”。此外的早期白话译本,还有汪原放译《伊所伯寓言》等等,可它们多半为选译本,也非由希腊文直译而成。
    第一种据希腊文直译且收录比较齐全的《伊索寓言》白话译本,应为周作人译《全译伊索寓言集》。    
    据《周作人年谱》⒄,1950年2月21日,废名为周作人带来郑振铎从中法大学图书馆借得法商伯利译本《伊索寓言》,请他翻译。同年3月13日,周作人开始动手翻译《伊索寓言》,5月8日脱稿,加入64条注释,5月11日作《关于伊索寓言》一文。1954年12月22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周作人译《伊索寓言》校样送交其校阅;28日,罗念生来信主张将译文注释减少,周作人曾在当日的日记中记录了他对此事的看法:“殊乏理解,当去信解说,亦未知能懂否耳。”1955年2月上旬,周作人译《伊索寓言》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收寓言358篇,译文有所改动。直到1999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由止庵据译者手稿排印的周作人译《全译伊索寓言集》,这些译文才算以其本来面目和读者相见。   
    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罗念生、陈洪文等四人据德国版希腊文合译的《伊索寓言》,共收入330则伊索寓言,它应该是第二个据希腊文直译的《伊索寓言》白话译本。有些遗憾的是,该书的“译本序”⒅中说,其中有16则没有译出,因为它们是“7个低级趣味的故事, 1个《圣经》故事(《树木和油橄榄树》)……和8个无意义的故事(《求神的驴》《人和独眼巨怪》《公鸡和鹰》《冬天和春天》《小偷和客店老板》《水手和他的儿子》《河流和大海》《人和种菜人》)。”200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欧洲寓言选》中再次收录了这些《伊索寓言》译文,其中仍无这16则寓言。
    其实,在这16则寓言中,惟有《驴子们求宙斯》稍微有点不雅,其余各篇都各有寓意,而且比较有趣。据我查证,《树木和油橄榄树》即周作人译《全译伊索寓言集》的第252则《树木与橄榄树》;《求神的驴》即该书第262则《驴子们求宙斯》;《公鸡和鹰》即该书第20则《两只公鸡与鹰》(亦见本书第141篇《老鹰和公鸡》);《冬天和春天》即该书第346则《冬天与春天》;《人和种菜人》即该书第154则《(浇菜的)种园人》。《小偷和客店老板》与《河流和大海》,均不见于周作人译《全译伊索寓言集》,但在本书的第195篇《小偷和店主》和第213篇《河流和大海》中可以看到它们。
    除这两种希腊文译本外,国内还出版了大量《伊索寓言》的白话英译本和改写本,但数量众多,难以一一列举。
    (以上内容曾经收在我在2005年为春风文艺出版社翻译的《伊索寓言》书后,但此次我又做了大量修改和部分增删。)
    
    
    六    
  
    我对《伊索寓言》的翻译,始于1995年。那一年,春风文艺出版社约我重译《伊索寓言》,我以汤森牧师的《伊索寓言》英译本1880年第10版为底本,从中选译出300则(前言和后记没有译出),按照内容重新编排,后被出版社析为两册出版。数月前,出版界的朋友约我翻译V. S.弗农·琼斯的《伊索寓言》1912年版英译本,使我感到有些意外,因为我已经译过一次《伊索寓言》了。等我拿到原书,试译了几篇,感觉还真有重译的必要。
    第一个重译理由是,尽管琼斯的英译本只有281则,却有一部分不见于汤森的英译本的寓言,其中有几篇寓言,甚至在周作人等据希腊原文所译的中译本里面都找不到。第二个理由是,琼斯的英译本,语言极其简洁,而寓言如同小诗那样,本就该这样短小精悍的。对于汤森和琼斯的英译本语言风格,老翻译家方平在他选译的《插图本伊索寓言》中有过精彩分析(其中提到的末两种英译本即为汤森和琼斯的英译本):
    “我手边有三种较好的英译本《伊索寓言》:1.Grosset & Dunlap版插图本 1947。2.G.Townsend英译本 Doubleday & Co.1968)。3.V.Jones英译本(Avenel Books)。第一种标明是‘少年读物’,第二种应是接近于最早版本的原貌、供成人阅读和研究的本子;第三种依违于二者之间,文笔不象经典作品那么拘谨,但叙述并不象第一种那样追求娓娓动听。”  
    第三个重译理由是,琼斯的英译本中,收录了英国插图画家阿瑟·拉克姆创作的精妙插图。
    阿瑟·拉克姆是英国20世纪早期最为著名的插图画家,其插图作品曾在米兰国际展览会(1906)和巴塞罗纳国际博览会赢得金奖(1911)。他1867年生于伦敦,是家中的12个孩子之一。18岁时,在威斯敏斯特火灾保险公司做职员,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绘画。1892年,从公司辞职,为一家杂志做记者和插图画家。1893年,第一次为图书创作插图,后来以图书插图作为其终生职业。1939年,死于癌症。
    阿瑟·拉克姆是一位多产的插图画家,他的儿童文学插图作品有《格林童话》(1900)、《睡谷的传说》(1905)、《彼得潘》(1906)、《阿丽斯漫游奇境》(1907)、《英国童话》(1918)等等,他的成人文学插图作品有《仲夏夜之梦》(1908)、《尼伯龙根的指环》(1910)、《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冒险故事》(1917)等等。他的插图作品既有幽默感,又有浪漫的情调和非凡的想象力,直到今天还受到爱书人的喜爱。
    凡是带有阿瑟·拉克姆插图的图书,多半以两种版本印行:一是布面装订的普通版,其中只有黑白插图;一是带有他的签名的限量版,其中有时会增加普通版中不曾收录的彩色插图。
    琼斯的《伊索寓言》英译本1912年版插图,是阿瑟·拉克姆精心绘制的第十种“礼品书”,当初同样以普通版和限量版分别印行。书中收有大量画风多变的黑白插图,包括素描、漫画、水彩画、剪影画等等,充分展示了他的高妙艺术技巧和不同凡响的艺术创造力。此书的限量版中,另外增加了13幅全页彩图,分别是《野兔和乌龟》《月亮和她的妈妈》《冷杉和荆棘》《螃蟹和他的妈妈》《青蛙郎中》《逃离海难者和大海》《黑奴》《两个罐子》《维纳斯和猫》《旅人和悬铃木》《树和斧头》《狮子、朱庇特和大象》《蠓虫和狮子》的插图,采用当时比较先进的三色制版术印刷,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
    所以,尽管我的译书任务很重,还是抽出时间,以愉快的心情译出了这部琼斯的英译本《伊索寓言》的全文——因为《伊索寓言》总是令人愉快的,不管你是它的译者还是读者。
    
    二○○八年九月二十九日,肖毛于哈尔滨看云居
    
    ——————————
    ①《伊索的生平》(英文),收于乔治·菲勒·汤森牧师的《伊索寓言》英译本1880年第10版   
    ②《历史》上册P170,希罗多德著,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初版
    ③ 见《关于伊索寓言》,周作人,收于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初版《全译伊索寓言集》
    ④ 见《关于<伊索寓言>》,叶灵凤,收于三联书店1988年初版《读书随笔》第一集
    ⑤ 见《欧洲寓言选》前言,王焕生,收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初版《欧洲寓言选》    
    ⑥《伊索寓言》前言(英文),收于乔治·菲勒·汤森牧师的《伊索寓言》英译本   
    ⑦《斐多篇》,柏拉图著,杨绛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初版
    ⑧ 见《五卷书》第一卷,P115,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⑨《寓言漫笔》,陈伯吹,收于《读书》1980年第3期 
    ⑩ 见《插图本伊索寓言》P151~152,方平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初版
    ⑾ ⑿《明译伊索寓言》,周作人,收于岳麓书社1987年初版《自己的园地》
    ⒀《伊索寓言》,周作人,收于陈子善等编《饭后随笔》,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初版
    ⒁《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的外国寓言翻译》,刘树森,收于《译林书评》1998年第11期 
    ⒂《鬼话·华英通语及其他》,周振鹤,收于《读书》1996年第3期
    ⒃《书名的统一》,周作人,收于陈子善等编《周作人集外文》上册,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初版
    ⒄《周作人年谱》,张菊香等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⒅《伊索寓言》译本序,陈洪文,收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初版《伊索寓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