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论人生三境界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 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以下好文乃(转载老圃无蔓)
年初之际,原计划今年有时间就把《起信论》给过一遍,结果看看即将年底,俺也没有动手做这个事情。前两三个月,本来还动过要翻一翻《法华》的念头,结果到现在,这个念头也消失殆尽。近段时间稍空闲一点,想做点什么,但又没有目标,如果啥也不做,似乎潜在之中又略有一点点的什么冲动。既无固定之目标,那么干脆就随机缘,胡说八道几句。
日前,与某人聊到五蕴“行阴”与“识阴”中间的一些问题。仅就“五蕴”而言,色阴的毛病,归纳起来无非是对物质世界的执着;受阴的毛病,归纳起来无非是种种情绪对人的干扰;想阴的毛病,归纳起来无非是对事物所产生的种种现象的执着;行阴的毛病,归纳起来无非是对对种种知见、哲理的执着;识阴的毛病,无非就是“我执”或者说是对“生命本身”的执着。其中,行阴的障碍,主要在于对种种知见或者义理的取舍感到迷惑;而识阴的障碍,就是对“能产生这些义理与知见的这个东西本身”有迷惑,也就是对生命现象本身,有疑惑。如果对五蕴的体系,细细品味一下不难发现,受阴的毛病,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嗔”字,虽然喜或悲或恐等等,也属于受阴情绪干扰的范围,但要化掉受阴对人的影响,确实须要从“嗔”字入手;想阴的毛病,归根到底就是一个“贪”字,贪神奇、贪利益等等;行阴的毛病,就是一个“痴”字,无法在种种哲理或者义理中,找到边际;识阴的毛病,归根到底,就是一个“我”字,或者说,就是所谓的“根本无明”——其它色受想行中的一切毛病,严格说来,都是从这个“我”字或者是从这个根本无明中生出来的,这个“我”,就是生出一切“颠倒梦想”的那个“一”。
上面这段文字,是按佛家的理论套路在说,如果换个角度,直接从“人本”的角度来看,则确实会得出一些与上述内容不太一致的东西。当然,所谓“人本”,承认了有“人(生命)”存在,严格说来就没有跳出“识阴”的范畴,而基于“人本”所产生的种种理论,或者基于人本所产生的种种人生哲学,那就肯定都在“行阴”的范围之内了。这样一说,肯定有人会认为“人本”就不是“了义”,而是权且,因为“五蕴皆空”嘛,人本,是识阴中的东西,而与人本相关的理论,则是行阴中的东西,那当然就不是“了义”了。但要注意的是,虽然“五蕴皆空”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人本,也就未必不“了义”——这样讲,可能又会有人觉得这是逻辑上的诡辩,要如此认为我也没办法,但以下,我还是要立足在人本,聊聊一些相关的东西。
人生在世,我们的这条命,自己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觉得是有也罢,觉得是空也罢——当下,你总是“活着”的,正因为是活着的,所以,不管自己是否承认,也不管自己是否觉悟到,自己都肯定是遵循着某种“道路”在活的。如果我们对种种的人生之道进行一下分类,不难发现,这道路确实只有两条,一条是所谓的“热”;另一条,就是所谓的“冷”。
“热”,是指众人所好,我亦好之。比如,人们都觉得要建功立业或者升官发财才好,那么自己也朝建功立业或者升官发财的路上奔。在这条路上的区别,也有几种,一种,是放下自己,将自己奉献给国、给家或者给整个大自然、整体人类生命圈,所谓“立功立德立言立行”是矣;另一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识到自己要想“过得好”,除非周边与自己相关的一切事物本身,也“过得好”,于是控制自己不对周边产生过份影响,这也是种人生态度;第三种,以牺牲他人利益来换取自己的利益,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地热衷于利禄等等,这种人生态度,也很常见。
“冷”,是指众人所好,我独鄙之。比如,人们都觉得要建功立业或者升官发财才好,而自己却觉得这些东西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毫无兴趣。典型的例子,当然就是我们的先哲庄周同志,愿意“泥途曳尾”,愿意以“不材”的状态活于世间。还有一种比“冷”还要“冷”的人——众人之所好,自己不欣赏就罢了,这些人是不但不欣赏,还要反其道而行。比如众人皆贪,不欣赏就算了,有些人是不但不欣赏,反过来还要行于“施舍”;众人皆耽于声色之欲,不欣赏就算了,自己反过来还要行“苦行”——对这种“更冷”的状态,其实是非常值得警惕的,因为其人之所行,其中暗藏的缘由,极难鉴别。
上面聊人生态度热与冷的几种表现,这些表现是不能用好坏或者对错来评价的。比如以立功立德为标准的孔子与看淡一切的庄子,我们不能去评价其好坏对错;对佛家的“苦行僧”,我们也不能去评价他的好坏对错。传统文化中有“大隐隐于世”之说,当我们面对一个“以牺牲他人利益来换取自己的利益”的人时,也要小心,说不定这就是一个“大隐”的人,所以我们也不要随便就去评论其人行为的好坏对错——说这么多,归根到底只有一点是有意义的,那就是,我们自己选择什么样的路来走?这条路,就是我们自己的所谓“道”。
上述内容,卑之无甚高论——不必说大话唬人。明白上述道理,就是“悟道”,践行于我们自己为自己选择的道,就是“修道”,最后有了成果,就是“证道”。整个“悟、修、证”的过程,统称为“得道”——这句话,又是按道家的说法在说了。其实传统文化中,道佛儒三家,是很难截然划分开的。上面的讨论中,避开了诸如参禅打坐、练气炼丹之类的东西。所谓“心直何须参禅”,我们“修道”,践行于自己为自己选择的道路而不改易,这个就是“心直”,也就是无上的禅!不改易,不为外界其他的种种义理所迷惑,这就是打坐的“坐”——如《六祖坛经》所说“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至于练气修丹之类更不用说,因为丹家早已说过,上上品的丹法,是以天地为鼎炉,以积功累德为药物,以日常饮食起居为火候来“炼”的。显然,这也不是某些人所认为的什么“取坎填离”“填精益髓”之类的东西。总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也罢、“好事不如无”也罢、“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罢……各人但凭自己的根性与悟境,好好生活着,即可。
聊到这里,又想到两个东西,可作为上面讨论的“旁证”。一个,是《法华经》中的那句老话“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那么杀盗淫妄痴的行为,是否与实相相违背呢?另一个,是《华严经》中“五十三参”的寓言——老老小小男男女女,干的是种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营生——结果这些人全部都是有证量的大菩萨!
好了,今日妖言惑众加胡说八道,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