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王蕾是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优秀青年教师,专著《教育,为了更美好的遇见》今年教师节前夕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我为其作序《教育在我》。
教育在我
——序王蕾老师专著《教育,为了更美好的遇见》
我一向喜欢看“我”的文章。我以为,把“我”放进文章中,是需要勇气的。因为“我”必须真实——自我掩饰、标榜,那是自欺欺人。把自己真实地置身于教育之中,是教育者的本分。但是,虚我、假我比比皆是,可怕至极。把真实示人,在今天已经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气的事情。所以,但凡看到“我”,我总是充满欣喜和期待。
我看到“我”了。
这个“我”,是王蕾老师。
王蕾老师的“我”,是小我。这和她的职业、年龄有关。她很年轻,走上教师岗位的时间不长;她走上教师岗位,工作在第一线,涉及其他还不多。她必定是也只能是小我。
王蕾老师的这个小我,散布于学校、教室、班组、放学途中、家庭,甚至是餐桌上、作业本上、试卷上、分数上、发型上,甚至是一个念头、一丝情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这些点,每一点都有真实的故事支撑;这些点连成一线,每一根线都有真实的情感轨迹;这些线铺成一面,这一面就是一个真实的年轻教师——亲切,生动,娇憨,灵气,喜乐,无序。因为真实,这个“我”就是可爱的,“我”的故事就是有趣的,“我”的情感就是动人的。
王蕾老师的“我”,又是大我。这也和她的职业、年龄有关。因为“我”的叙述,背景是教师,是教室,是教育。
没有比教育更大的事情了。
王蕾老师,就是在做这个最大的事情。她很年轻,在教育第一线,每天遇到的人事,都是新鲜的。这是地道的新鲜,没有被城府过滤,没有被利益熏染。因而,这个“我”是真实的。因真实而可贵,因真实而合适。
王蕾老师的大我,同样散布于学校、教室、班组、放学途中、家庭,甚至是餐桌上、作业本上、试卷上、分数上、发型上,甚至是一个念头、一丝情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些都是“切入口”,切入进去,每一点都是教育叙事,每一线都是教育情感,每一面都是教育发展。
我愿意看到王蕾老师这样的“我”——有迷茫,有波动,有慌乱,却依然有着坚守美好的力量与勇气,有着乘风破浪的追逐与努力。当很多人虚张声势地“亮剑”,王蕾老师却自然天成地“露怯”,这好像如同她所说的有些“二”,但她似乎甘愿是一个“二”。让人高兴的是,她在每一次“露怯”之后,都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收获。而在每一次收获之后,都是一个扑面而来的新怯。
周而复始,拾级而上。
这已经是王蕾老师的日常生活。
我鼓吹“教育在我”。
在我,是责任,是权利,是担当,义不容辞,舍我其谁;
在我,是真我,理所当然,不可或缺;
在我,我必受真教育,才能施真教育,诚惶诚恐,一往无前。
真我,何为小,何为大?
从这个角度说,以“我”示人,多么值得珍爱。这也是我一向喜欢看“我”的文章的理由。
我以为,在新的课程标准面前,专家和年轻教师,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
专家成于“大纲”时代,需要新的学习与实践,但他们有着漫长的经历和宝贵的经验,这是他们的优势。
年轻教师生于“大纲”时代,也需要新的学习与实践,但他们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接受能力。这是他们的优势。
曾经的专家,今天如果还是专家,必定是努力的;今天不是专家,明天要成为专家,也必定是努力的。
大家都要努力,大家一起努力。
这样,教育也才有希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