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生孩子——序干露的纪实作品《三个童年》

(2012-04-13 23:49:25)
标签:

干露

袁浩

游府西街小学

童年

孩子

天赐

文化

天生孩子

——序干露的纪实作品《三个童年》

 

http://s16/middle/5466f4canbd7768d99dff&690                       《三个童年》封面  干 露  南京出版社2012年5月
 

 

    有这样的人,即使过了童年,即使有了孩子,即使已经老了,但还是孩子。

    这样的人,不是演孩子的人,不是故作娇嫩的人。

    这样的人是有的,我相信。我之所以相信,是因为这样的人,我恰巧认识一个。

    这个人叫干露。

 

    我认识干露,是她22岁的时候。

    一帮孩子冲进我的办公室。他们自说自话,搬凳子围坐着我,摆姿势照相。

    门口探进一颗大脑袋,一张圆脸,两个酒窝。拥有大脑袋、圆脸和酒窝的人,是一个姑娘。她笑吟吟地喊我祁老师。

    这个姑娘,只喊我,没有介绍自己。这就给人一种印象,我们很熟悉。

    孩子们很看重这一点。他们的老师和著名作家熟悉,老师了不起。老师了不起,学生就有面子。

    如果我们跟一个人后面混,而这个人没名气,那还混什么劲!

    那时候,我风头正劲。责编了黄蓓佳老师的名作《我要做好孩子》,又责编了曹文轩老师的名作《草房子》,接着责编了黄蓓佳老师的名作《今天我是升旗手》,而且写了一部“名作”《芝麻开门》。

    很多学校的同学,都想见见“胖叔叔”。

    临走,大脑袋、圆脸和酒窝的姑娘朝我眨眨眼,意思是感谢我的配合。

    我叫干露。她悄悄地说。

 

    豆芽。

    蝌蚪。

    这是我对大脑袋、圆脸和酒窝的干露的印象。

 

    干露,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语文老师。教育管理硕士,国家汉办(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成员。

    游府西街小学成立于1911年,真正的百年老校。这个学校,有著名校长林慧敏、万代红,有著名特级教师聂永春、顾维平。

    当然还有非著名的著名的干露。

    我说这话,不是玩文字游戏。

    “非著名”。干露似乎从来没进入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的第一方阵。这个学校的年轻老师,既大步流星,也后劲十足。干露与他们相比,不见得没有优势,但天性顽劣。就像别人在拔河,咬牙切齿,她不上阵,喜欢在一旁拍手,既喊加油,也喊好玩。

    “著名”。干露在学校带文学社有成绩,钻研作文教学有成果,经常被报社请去点拨学生作文。她做这些,并不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她没有功利心,只有好奇心,觉得做这些好玩。就像别人在跑道上起跑、加速、冲刺,她不上跑道,喜欢踮着脚,晃晃悠悠走在路牙上。

    干露的知名度,教育界之外比之内高。

    每一个班级,都会有这样的学生:成绩中上等,但时刻给人进入上等的希望,偶尔也名列前茅一下;有文体或者其他爱好,常常为班级增点光。

    干露就是这样的人。

 

    有一天,我读到一篇名为“小妖干露拼图”的文章——

 

     会开车。拿到驾照的时间不太久,周末时常驾车出游,可能拥有私家车。

    曾经出国旅游,至少去过澳大利亚──因公因私不得而知。

    哈韩。常着韩式服装──与某一卖服装的小老板交情匪浅,近水楼台得韩流之先锋;阅读兴趣上亦有韩式爱情小说之偏爱──读书节期间曾推荐仿佛是可爱淘的小说。

    好吃。偏爱街头巷尾有特色的餐馆或小店,有点爱辣重川味──似乎不够淑女。

    ……

 

    我并不知道这是不是干露。我和她认识12年了,见她不到十次。但只要有人说是,我信的。我尤其信“与某一卖服装的小老板交情匪浅”。

    这个交情,相当于一个小学生与卖贴画的小老板的交情。

 

    骨子里,干露不肯守规矩。

    正因为不肯守规矩,所以她守着规矩。原因很简单,她怕校长。这个怕,是学生怕老师的怕,孩子怕家长的怕。

    与其惧怕,不如固守。

    孩子都这样。怕的,成为好孩子。

 

    我对干露说,你得找个师傅。

    干露说,好,祁老师你帮我找。

    我找了袁浩老师。没举行仪式,她看到袁浩老师就喊师傅,追着袁浩老师喊师傅。

    袁浩老师推脱不得,干脆乐不可支。

    袁浩老师的弟子,不是成了特级教师,就是成了名校长,恐怕就她不“特”不“校”,似乎是一个另类。

    但袁浩校长宽容。

    游府西街小学也宽容。

    有真本事的,都宽容。

    真有本事,才值得宽容。

 

    有一天,干露电话说,教育管理硕士毕业了。

    有一天,干露电话说,到国家汉办学习回来了。

 

    干露电话我,说班级的故事。她在电话那头,笑得天翻地覆。

    我说,你把这些写下来吧,原汁原味写下来。

    很快,干露写了两篇,发我邮箱。

    我说,很好,继续吧。

    好长时间没有文章来。

    我以为干露是玩性所至,所以写了两篇。如果坚持写下去,写成一本书,她会觉得成了作业,是一个负担。她是不愿意把爱好当负担的。

    2010年的一天,干露突然来了一条信息,说生孩子了。

    然后,杳无音讯。

    然后,前几天,邮箱里突然有了一部书稿。这让我惊讶。“一个泼猴,有了定力。”我第一反应,如此。

 

    三个童年。

    一个是干露。

    一个是干露的仔仔。

    一个是干露的学生。

 

十一

    首先应当用文学作品的标准,来评价干露的这部作品。一个个精彩片段,呈现了真实、生动的生活。看上去很浅,但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是浅的。

    《小王子》很浅。

    《卖火柴的小女孩》很浅。

    但是,用文学作品的标准来评价这部作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教师的手记,一个母亲的手记,一个孩子的手记。满纸鲜活灵动,像花果山的猴子,天然无饰。

    猴子可以成为大圣。

 

十二

    一首教育诗。

    这样的教育诗,只有干露能写得出来。

    不仅因为是教师,不仅因为是母亲,不仅因为是写作者——有这些是不够的,远远不够。

    支撑这部见微知著的书的,是大脑袋、圆脸和酒窝,是一颗孩子的心,以及周围的孩子。

    孩子是天赐。

                                               2012年3月2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