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天阴小雨。10点,我拜望金波老师。师母端茶,老师让坐,还在那书房。我如归,如沐春风。不常见,常相念。用文轩老师的话说,我们已经不是编辑与作者的关系,甚至有了亲情。老师愉快回忆我当初的约稿,并说看过我的博客,说那些文字对年轻编辑有指导作用。我翻出旧博,选出那一节,加上当初约稿成书的封面,此向金波老师致敬,并祝福金波老师和师母!
http://s9/middle/5466f4cag74921b01e968&690
时有问候,常在念中
——对金波最好的敬重和期待
金波生于1935年,是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诗人和作家,教育部语文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1992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约他创作长篇童话《乌丢丢的奇遇》,我花了两年时间。
2001年初夏,我在秦文君《天棠街3号》北京作品研讨会上,请金波为我们写一部长篇作品。
金波面对约稿很多,但对长篇一般都婉言谢绝,因为他的创作态度和成就,决定了他不可能敷衍作品,而他的精力又不允许他在三个月、半年内拿出一部至少要让他满意的长篇著作。因此,不少人见约稿不能很快见效,或者不知道能不能见效,就放弃了对他的期待。
对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催促是毫无道理的。我选择了和别人不一样的约稿方式,只是约他写,至于什么时候写、写什么,一概不做要求。我甚至认为,这么高龄的作家,即使写不出长篇,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然后,我们所做的,就是时不时给他打个电话、发条信息,问候他和师母。他如果愿意谈创作的话题,我们就附和,他不谈我们决不涉及。我甚至把不主动与金波谈创作内容和进度,作为一条纪律规定下来。
2002年深秋,金波认真写出了长篇童话《乌丢丢的奇遇》。责任编辑郁敬湘在阅读了文稿之后,很诗意地向我表述:“曼妙的文字,像是晨雾里盛开的蔷薇园;引领每一章节的,是首尾相接的十四行花环诗;小脚丫乌丢丢充满爱意的故事,在循环往复的旋律中沉吟展开。”
后来,著名编辑家崔道怡读到这部作品,感慨地说:“《乌丢丢的奇遇》是诗的童话、童话的诗,是诗与童话的完美交织。若非葆有赤子童心,若非精通诗艺诀窍,很难做到琴瑟相调。”
这时候,南京的女画家黄河开个人油画展,美术编辑姚红收到了请柬。她觉得,黄河的油画和金波的文字之间,有着奇妙的暗合。她捕捉住了这种跨越时光的暗合,让黄河女士为金波的作品绘制封面主图和彩色插页。
2003年春,这部灰蓝色调的童话出版了,封面是森林小屋,一个拄拐的女孩伤感地驻足,远处有温暖的灯光。
金波把作品交给我们的时候,对我们的约稿方式非常欣赏。他说我们的敬重和期待,一直温馨地陪伴着他,否则,这部作品可能不会顺利地写出来。他后来在集团成立五周年纪念文集《凤凰情缘》上发表文章说:
这一辈子和书打交道,从最初的把书当玩具,到后来把书当成进入另一个世界大门,以致书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和书结缘实在是人生的一种幸福机遇。
从读别人的书到写书给别人读,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精神跳跃呢?2003年2月我在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长篇童话《乌丢丢的奇遇》。此前,我虽然出版了五十几本大大小小厚厚薄薄花花绿绿的书,但这本书对于我来说,还是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我的第一本长篇童话;对于我来说,我在探索诗歌与童话的结合。交稿之后我有些忐忑。一是编辑怎么看,二是书出来后,读者是否认可?让我非常感动的是,编辑拿到书稿后,经过细致审慎的阅读,决定出版,并把书拿到专家和小读者中间再次评议。
书出版后,在三年的时间内,稳步地连续印刷了十二次,印数达七点三万册。对于我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印数上的突破,更主要的是让我对创作本身有了一些新的感悟,比如,把握创作个性,探索与创新,作者与读者的问题。我庆幸我与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结下了这份书缘。
2005年秋,我将金波锁定为2007年重点推出系列作品的作家,希望他再写一部长篇新作,带动一个系列,将他五十年创作的精华,荟萃在这个精品系列里。
此时,金波已经七十高龄,还能写得出长篇吗?很多人出怀疑态度。令我们振奋的是,金波没有一点犹豫就答应了,要写一部名为《追踪小绿人》的长篇童话。
一个真正的诗人,人可以老,但心不会老,诗心更不会老!
我们仍然采取“时有问候,常在念中”的方式,期待金波的童话新作。
2006年深秋,金波的《追踪小绿人》来了。
http://s7/middle/5466f4cag8db51302b086&690
继曹文轩“纯美”系列、黄蓓佳“倾情”系列之后,金波的“我喜欢你”系列诞生了。这个系列,以新作《追踪小绿人》打头,后面紧跟着长篇童话《乌丢丢的奇遇》,紧跟着专为苏少社选编的、以《影子人》为代表的六十五篇短篇童话佳作,紧跟着专为苏少社选编的、以《让太阳长上翅膀》为代表的一百一十一首童诗,紧跟着专为苏少社选编的、以《和树谈心》为代表的五十七篇(组)散文。这些作品中,有将近一百篇文章,被选入包括香港在内的十二种《语文》教材中,可诵读,可收藏。
我们为这套书设计了一句口号:让经典润泽你的心!
装帧设计室主任、画家陈泽新,担任这套图书的美术编辑。《乌丢丢的奇遇》,保持原先的色调和主图;新作《追踪小绿人》的封面绘画,选择童书插图新秀钱继伟的作品;其余的三部作品的封面,分别采用了著名画家朱成梁、李娜绘制的作品。整套图书文雅端庄,一种有节制的童趣,洋溢在书名和丛书标志的设计中;《追踪小绿人》增设了三个附件,详细罗列了金波的创作、获奖作品记录和列入各地教材中的文章篇目。
我动笔写了一万二千字的营销策划方案。
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浦漫汀教授,读了“我喜欢你”后评价说:“这个系列显示了作者——著名诗人、作家金波创作的新成就。体裁并非单纯的童话,而是诗、散文和童话相结合的一套精品丛书。各个单本之间结合得体,彼此的呼应和组合完美统一,说老作家在文体的开拓或创新上有成功的建树,都是不为过誉的。”
是的,金波单纯而安静的文字,成就了浩淼无垠、激荡灵魂的童书境界。简洁、生动、平易而温暖的文字,并无惊涛骇浪,却浸透着饱满的情感,动人不已。我们从这些低回舒缓、诚挚恳切的文字里,读到了一个诗人对世界无尽的喜爱。
在“我喜欢你”系列新书首发式上,金波激动地说:“我为孩子们写作到今年,正好五十年。苏少社推出我的系列,这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我感谢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朋友们。”
金波有着诸如束沛德、樊发稼、张美妮、葛翠琳等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的谦逊、宽厚,他在新书发布会上的话对我们是过奖,我们受之有愧,一个高龄作家能给我们写作,是我们最大的幸运。但他的话是真诚的,因为书的背后有许多故事,这些故事凝聚着编辑和作者的相互理解、信任和激励。
出版金波的系列,正好赶上他创作五十周年纪念,这是我们所没有想到的。后来,张小影和我谈到这件事,赞扬系列出得好。她还说,金波创作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是她张罗的。
一个优秀的作家,会靠文品和人品赢得大家的敬重!
有一天,金波带着他的书来到一所学校,在一棵百岁的高大梧桐树下,和老师、同学们见面。他指着大树说:
“在它面前,我觉得还年轻,像一个小弟弟。”
同学们请金波签名,金波也请同学们签名。他说:“我抚摸着这稚气的字,这些字就好像脉搏一样弹跳着,还发出孩子的欢笑声。我的名字签在了小读者的书上,小读者的名字签在我的书上。从此,因为书,我们的感情连贯起来;因为书,我们的心一脉相通。我们——出版社、作者、读者,永远期待着。”
作家,应该活在他优秀的作品中,就像一个音乐家应当活在如血液一样流淌的旋律之中,一个建筑家应当活在凝固的音乐和哲理之中,或者像一个教师应当活在桃李满天下之中,一个工人应当活在运转自如的机器之中,一个农民应当活在四季的收成之中,一个军人应当活在哨位背后的国泰民安之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