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评传》(修订版)之《公西赤》(2021年11月17日)
(2021-11-17 16:02:43)
标签:
历史文化教育 |
分类: 日志 |
《论语·公冶长篇》:“孟武伯问:‘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论语·雍也篇》:“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公西赤,公西为复姓,名赤,字子华,鲁国人,比孔子小四十二岁[],孔子后期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公西赤相貌堂堂,举止端庄,志向通达,崇尚礼仪。他投到孔子门下后对于礼学特别有兴趣,经常向孔子请教各种礼制问题,有些问题非常具体,比如对于因犯罪而被免官的贵族大夫,他不了解相关葬礼规制,于是就向孔子请教。孔子对他说,大夫因犯罪而被免官,且终生没有再出任官职,这类人的丧礼应按士人规制;而大夫因年老而被免官,这类人的丧礼应享受贵族大夫礼遇[]。
周朝礼制非常繁琐复杂,执礼不仅要正确理解礼制精神,还要保持容貌肃穆,举止规范,言辞雅致,所以孔子说自己通过学习只能勉强了解“礼经三百”的基本意涵,至于“威仪三千”的许多礼仪细节则不能完全掌握。公西赤听到孔子做出如此感叹后感到不解,于是就问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孔子对他说,因为主持礼仪的傧相不仅要根据每一个人的容貌来执礼,还要根据不同场合的礼节来致辞,所以当一个傧相是很难的。孔门弟子见孔子对公西赤学习“威仪三千”进行悉心指导,都以为他在习礼方面已经学有所成,孔子则对弟子们说,当一个称职的傧相不是你们想象得那样简单,许多礼仪知识还需要在实践中慢慢积累,不过公西赤在礼学方面确实下了很大功夫,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你们应该多多向他学习[]。
公西赤擅长言辞应对,熟悉外交礼仪,所以他的志向是当一个主持礼仪的傧相。有一次,他与子路、曾皙等几位师兄陪侍孔子,孔子让他们各言其志,他明确表示道:“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意思就是,他愿意在祭祀典礼或外交场合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当一个司仪傧相。孔子对他这一志向也表示认同:“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子认为,公西赤的志向虽然不算远大,但是却很踏实,也很有意义。鲁国孟孙氏贵族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孔门弟子情况时,孔子对公西赤擅长外交礼仪的才能也做出积极评价:“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子贡在与卫将军文子对话时对他也做出高度评价:“齐庄而能肃,志通而好礼,傧相两君之事,笃雅有节,是公西赤之行也。”[]
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期间,需要选派使者代表鲁国出使齐国,这个重任就顺理成章地落在熟悉外交礼仪的公西赤身上。由于出使齐国路途遥远,往返时间比较长,所以他在临行之前需要为家中老母备足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于是就去找同门师兄冉有帮忙,冉有向孔子提出为公西赤母亲提供粮食的请求,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孔子答应为其母提供粮食资助的数量由“釜”到“庾”,后来冉有又擅作主张,把为其母请粟的数量增加到“粟五秉”[]。“釜”、“庾”、“秉”都是古代计量单位,三者是依次递增的关系。《孔丛子·小尔雅》:“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一升也。掬二谓之豆,豆四谓之区,区四谓之釜,釜二有半谓之薮,薮二有半谓之缶,缶二谓之钟,钟二谓之秉,秉十六斛。”冉有出于同门情谊,与孔子据理力争,说明公西赤与同门之间情谊很深,关系也很融洽。后人对此评述道:“公西华之养亲也,若与朋友处。”[]
由于公西赤精通礼仪,擅长执礼,所以孔子的葬礼是由他主持操办的,这份荣耀名至实归。
后世对公西赤颇为尊崇,唐开元年间他被追封为邵伯,宋大中、祥符年间他又被加封为钜野侯,明嘉靖年间改称为先贤公西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渠村乡公西村尚存有唐明皇御封公西华和闵子骞同奉的二贤祠,供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