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鲁有兀者叔山无趾》(2019年12月12日)
(2019-12-12 15:47:54)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兀者叔山无趾和兀者王骀一样 [],也是道家学派虚构出来的一个另类人物,叔山是他的本姓,无趾则不是他的本名,而是根据他的身体特征(没有脚趾)后取的别名。这类人物的出现,往往都会对儒家思想带来冲击,也会对孔子的声誉造成损害。
叔山无趾因为违反法令,被割掉了脚趾,所以他平时只能用脚后跟走路。受刑之后,他非常吃力地“踵见”孔子。叔山无趾为什么要见孔子?估计他受刑与孔子有关,因为孔子曾经当过鲁国司寇,主掌刑狱,当然这只是孔子单方面认为的。孔子见他行动不便,便主动迎前说:“由于你为人处事不谨慎,因此受到刑罚。事已至此,你现在来找我也无法挽回了。”
叔山无趾则大度地说:“您说的没错,此前确实是因为我处事不慎而受到刑罚,蒙受羞辱。尽管我现在肢体残缺,行动不便,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丧失理智,颓废堕落,因为我在精神层面还有许多更高的追求,这才是最重要的!反倒是您现在仍然在纠结此事,以为我会心怀芥蒂,怨天尤人。一直以来,我以为您是一个胸怀宽广、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甚至用天无不覆、地无不载来形容您。现在看来,您的精神境界也不过如此——只关注肉体,却忽略精神。”
叔山无趾的这番话让孔子感到无地自容,他低声说道:“我确实是孤陋寡闻,见识短浅,不知您是否愿意进屋来多多开导我?”叔山无趾却转身离去,他对徒有虚名的孔子颇为失望。
望着叔山无趾慢慢远去的背影,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以后一定要更加勤勉啊!叔山无趾虽然是一个刑余之人,但是他却能通过求道修德来弥补过去的错误,而我们这些没有人生污点的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做得更好呢!”
道家学派对叔山无趾和孔子采取一褒一贬的手法来表明批判态度,他们似乎意犹未尽,于是又虚构了一个叔山无趾与道家代表人物老聃对话的情节。叔山无趾与孔子见面后,私下里对老聃说:“以前我以为孔丘是一个道德完美的‘至人’ [],但是现在我发现他远未达到‘至人’的境界,因为他放不下世俗理想,所以就无法做到无为。我听说他经常恭恭敬敬地来向您求教,目的是求得荒诞的虚名,岂不知这些虚名正是被‘至人’视作束缚天性发展的桎梏。”
老聃说:“我们可以让他慢慢明白生与死、可与不可之间是连贯相通的道理,这样也许可以帮他解除思想桎梏。”
叔山无趾说:“罢了!天刑之,安可解!”意思就是,孔子违背天道之理,深陷世俗之争,已经无可救药了。
在肉体上,孔子悲悯叔山无趾的不幸;在精神上,叔山无趾则悲悯孔子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