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死与生如往与返》(2019年12月7日)
(2019-12-07 14:50:50)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畏惧死亡是常人心态,所以民间素有“好死不如赖活”之说。然而世上确实有不怕死的人,甚至有人以死为乐,视死如归,这就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了。古代隐者林类就是这种人。
林类是一位世外高人,年近百岁,性情开朗,春天到了,他身上仍然穿着一件破皮袄,在田间边跳边唱地拾谷穗。这一情景被孔子看见了,他对子贡说:“远处田野里的那个老叟非寻常之人,你可以过去找他聊聊。”
子贡从田头迎面走过去,走到林类面前问道:“老先生生活如此窘迫,却自寻开心,边拾穗边唱歌,难道您没有什么后悔的吗?”
林类仍然边跳边唱,开心地拾着谷穗,根本不搭理子贡。子贡只好对他施礼再三,他才抬起头问子贡道:“我有什么可后悔的?”
子贡说:“您年少时不勤勉努力,成年后又不珍惜时间,到了迟暮之年,行将就木,身边却无妻无子,孓然一人,岂不可悲?而您现在却边跳边唱地拾谷穗,真不知道您有什么可乐的?”
林类笑着对子贡说:“我觉得可乐,自有可乐的道理,其实我这个可乐的道理也应该是人人可乐的道理,可是世人却把这种可乐当作可忧,所以就快乐不起来了。你们认为‘年少时不勤勉努力,成年后不珍惜时间’是可忧之事,我却觉得这是可乐之事,因为这样才能让人长寿;你们又认为‘迟暮之年,行将就木,身边却无妻无子’是可忧之事,而我却觉得这是可乐之事,因为这样才能让人无牵无挂,享受快乐。”
子贡觉得和他对话很难找到共同点,于是就换了一个话题:“您说的没错,长寿固然可乐,但是再长寿的人也会死亡,死亡总会让人恐惧吧。”
林类听后哈哈大笑,他摇了摇头说道:“人们畏惧死亡,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死亡,以为死亡是人生的尽头。其实人的生与死就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来一回,人在此处死去,也许在彼处重生,所以死亡就是换一种活法而已,为什么要畏惧呢?我已经活了近百年了,马上就要换一种活法(死)了,所以开心得很。由于人们不了解生与死的真谛,总以为活在当下是最好的,所以为了活命而辛苦劳碌,少要勤行,长要竞时,老要长寿,这些都是荒谬的。你怎么知道此处的死亡就不是彼处的重生呢?你又怎么知道此处的死亡就一定苦于彼处的重生呢?”
在孔门弟子中,子贡的悟性是最高的,脑子也最灵光,但是他被林类的生死乐忧问题彻底弄懵了,只好回去如实向孔子禀报。
孔子听了子贡的复述,更加重了对林类的敬意,他说:“这位老叟果然不是寻常之人,他对于生死乐忧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但是他没有把话说透,有意回避了一个核心问题。”
什么是核心问题呢?孔子当时没有明说,古籍中也没有记载。后人推测,所谓“核心问题”,就是决定生死的“命”或“天命”。孔子在授徒过程中,绝少谈及“命”或“天命”的话题,“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因为“命”或“天命”问题玄妙高深,难以认知,多说无益。在孔子的潜意识中,“命”或“天命”是冥冥之中主宰人生的一种神秘力量,即所谓“生死有命” [],人们只能顺从天命,努力认知天命,却不能违抗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