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论评析》之《忠(敬)》(2017年4月9日)
(2017-04-09 16:03:29)
标签:
孔子历史文化 |
分类: 《论语》言论评析 |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德观念,对于民族心理的形成影响至深。《说文解字》:“忠,敬也。从心,中声。”清代学者段玉裁注曰:“尽心曰忠。”朱熹《论语集注》亦曰:“尽己之谓忠。”他又进一步解释道:“尽时须是十分尽得,方是尽。若七分尽得,三分未尽,也不是尽。”可见,忠是对人尽心尽力、全心全意的一种处世态度,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殷商时期,忠(中)的观念就已形成,如“显忠遂良”[①]、“为下克忠”[②]、“各设中于乃心”[③] 等等。春秋时期,忠不仅是社会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也是政治领域里调节君臣(上下)关系的道德规范,因此具有忠于国家和忠于国君的特定含义: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④]
忠,社稷之固也。 [⑤]
君薨不忘赠其名,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 [⑥]
临患不忘国,忠也。 [⑦]
孔子在创建儒家思想的过程中,继承了忠的传统观念,并将其纳入仁学体系,成为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论语》中,忠既是“一以贯之”的为仁之道,也是“臣事君以忠”的道德规范,因此在实际运用中经常与敬、恭等词形成互文。
《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在本章中主动透露了“吾道一以贯之”的重要信息,因此对于研究孔子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吾道”,即曾参所说的“夫子之道”,指的是孔子的整个思想学说体系,这个体系构成的重要特征是“一以贯之”。所谓“贯”,皇侃在《论语义疏》中作了一个形象比喻:“贯,犹统也,譬如以绳穿物,有贯统也。”他又引用王弼言论进行补充解说:“譬如以君御民,执一统众之道也。”由此可见,“贯”是“吾道”的构成形式,而“一”是“吾道”的核心内容。那么“一”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孔子本人又是如何表述的?本章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不过根据曾参事后透露:“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就是说,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一”就是“忠恕”。
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仁”是最高范畴和理论核心,具有“一以贯之”的统领作用,那么“仁”与“忠恕”是什么关系?或者说“一以贯之”的“一”究竟是“仁”还是“忠恕”?目前比较通行的观点认为,“仁”是贯穿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因此“仁”就是“一”,而“忠恕”则是求仁为仁的正确方法或应有态度,这应属于方法论范畴,而不是道德规范的内容。“忠恕”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体现了“仁”的精神:积极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⑧],意思就是为人处事要尽心竭力,成人之美;消极方面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⑨],意思就是凡事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忠”与“恕”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的是有为的精神,后者强调的则是不为的自愿。
从“一”到“仁”再到“忠恕”,孔子的思想体系(“吾道”)通过这种内在逻辑联系(“贯”)串联起来,这种观点从内容到形式都能成立,学界对此也普遍认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内证或外证,孔子从来都没有对此做出明确表述,因此现有结论只是一种符合逻辑的推论。不过在更具说服力的新观点没有出现之前,这种结论仍然是唯一可以接受的。
《论语•八佾》:“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在各种人伦关系中,君臣(上下)关系无疑是最重要的,对于维护统治秩序影响也最大,因此夏、商、周历代帝王对此都非常重视,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原则和规范。对于君王而言,在处理君臣关系(上对下)时主要有“德”、“敬”、“明”、“令”等规范要求,但是具体内涵则比较模糊,表述也不太统一:
明王慎德,四夷咸宾。 [11]
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12]
居上克明,为下克忠。 [13]
君令臣共(恭)。 [14]
对于臣下而言,在处理君臣关系(下对上)时虽然也有许多规范要求,如“敬”、“恭”、“恕”等等,但是“忠”的要求则是相对明确一致的:
违命不孝,弃事不忠。 [15]
以私害公,非忠也。 [16]
考中度衷,忠也;施其所恶,弃其忠也。 [17]
此外,《左传·文公三年》中还有一则用“忠”来评价人物的具体事例:子桑是秦穆公的重要辅臣,他为人坦荡无私,忠心耿耿,为秦国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秦晋殽之战中,秦军统帅孟明吃了败仗,然而子桑力排众议,建议秦穆公继续重用孟明。孟明视果然不负众望,最终大败晋人,秦国“遂霸西戎”。左氏君子后来评论道:“子桑之忠也,其知人也,能举善也。”从以上事例和言论中可以看出,“忠”既是一种公正无私的为人品质,也是一种勤勉谨慎的做事态度。
孔子继承了“忠”的传统观念,将其纳入儒家仁学思想体系,作为处理君臣(上下)关系的重要德道规范,在理论上丰富了“忠”的思想内涵,在实践中强化了“忠”的政治功效。孔子关于“忠”的言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忠”是一种美德,体现了“仁”的普爱精神。子张请教“崇德”问题,孔子回答道:“主忠信,徙义,崇德也。”[18] 樊迟问仁,孔子又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19] 可见,“忠”是儒家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欲仁而得仁”境界的重要途径。
二、与“仁”一样,提高“忠”的道德境界,必须勤以修炼,长期坚持,日日反省,不断累积。孔子设定孔门“四教”,“忠”就是其中之一[20],修学与修身相结合,把“忠”作为日常修身求知的必修科目。子张向孔子请教为政问题,他的回答很明确:“居之不倦,行之以忠。”[21] 在他看来,只要对上坚持不懈地践行“忠”,为政也就不难了。曾子也把“为人谋而不忠乎”作为“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内容之一[22]。加强自我反省是提高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孔子反复强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3]“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24] 如果每天自省无忧,那么就能做到“忠”了。
三、“忠”的基本要求是秉持公正,不携私心。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25] 如果为人谋事掺杂私心,就不符合“忠”的道德规范,也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因此他要求尽忠要有不畏犯上的精神:“忠焉,能勿诲之?”[26]“勿欺也,而犯之。”[27] 只要出于公心,就不怕得罪位尊权重者。
四、君臣(上下)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双向的,因此“忠”与“礼”的道德规范是对等的,没有“君使臣以礼”,就没有“臣事君以忠”。后来孟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28]
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中,“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处理君臣(上下)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因此孔子非常重视,不仅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和提高“忠”的道德修养,在理论上也加强研究,反复论述,不断丰富其理论内涵,扩大其实践功效。
《论语·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9]
本章“忠”的主体是“民”,而不是“臣”,因此这是一种广义的“忠”,泛指下对上的一种应有态度(季康子要求),而非专指处理君臣关系的道德规范。这种表述在当时比较普遍。
季康子要求民众对上做到敬、忠、劝,说明当时鲁国已经出现民众表面顺从、内心抗拒的情况,政令也难以贯彻执行。“敬”与“忠”其实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国语·周语下》:“夫敬,文之恭也;忠,文之实也。”这里的“恭”当训为奉行之义,即“汝不恭命”[30];而“实”则为真实存在之义。“恭”与“实”相对,“恭”是外在表现形式,“实”是内在真实状态。同样,“忠”与“敬”相对,“忠”是“敬”的内在情感体验,而“敬”则是“忠”的外在表现形式,两者互为表里,意思相同。因此所谓“敬、忠以劝”,就是要求表里如一,绝对忠诚。
在《论语》中,“敬”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德观念。在实际运用中,“敬”不仅与“忠”相对,而且与“孝”也密切相关。《论语·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之?”
“养”与“孝”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一者是生理的,一者是精神的,“敬”则是判别两者的重要标志。孔子认为,内心有“孝”,行为才能“敬”。
由于君子(臣)与小人(民)道德修养的层次不同,因此他们实现“敬”的途径与方法也有所不同:对于君子而言,“敬”主要是通过培养“忠”的道德修养来实现的;对于小人而言,“敬”则是通过激发根植于内心的“孝”来实现的。所以孔子答季康子问时说:“孝慈,则忠。”意思就是,如果要求民众对上做到敬和忠,就必须大力倡导孝和慈。
《论语•公冶长》:“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令尹子文是春秋时期楚国令尹,他出身于楚国公族斗氏,子文是谥号。他担任楚国令尹期间,辅佐楚文、成二代君王北上争霸,功绩卓著[31]。本章子张掇拾旧事,向孔子求证:一是令尹子文三仕三已,无喜无忧;二是令尹子文辞官后,旧政必告新令尹。关于这两件事情的相关细节,《国语·楚语下》中有明确记载:
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楚)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
令尹子文为官清廉,体恤国民,不求自富,他把家中所有粮食全部赈济给国民,自己“无一日之积”,以至于“朝不及夕”。他的从政理念是“庇民”、“恤民”,所以在国家危难之际,他能够“自毁其家以抒楚国之难”[32]。孔子根据他的从政事迹,对他做出了“忠”的评价。这个“忠”有对上忠于国君和对下忠于国民的双重含义。但是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他却不能对民众实施道德教化,因此当子张进一步问“仁矣乎”时,孔子并未认可。
[①] 《尚书·仲虺之诰》。
[②] 《尚书·伊训》。
[③] 《尚书·盘庚中》。
[④] 《左传·僖公九年》。
[⑤] 《左传·成公二年》。
[⑥] 《左传·襄公十四年》。
[⑦] 《左传·昭公元年》。
[⑧] 《论语·雍也》。
[⑨] 《论语·卫灵公》。
[⑩]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第154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北京第1版)。
[11] 《尚书·旅獒》。
[12] 《尚书·五子之歌》。
[13] 《尚书·伊训》。
[14]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15] 《左传·闵公二年》。
[16] 《左传·文公六年》。
[17] 《国语·周语上》。
[18] 《论语·颜渊》。
[19] 《论语·子路》。
[20] 《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1] 《论语·颜渊》。
[22] 《论语·学而》。
[23] 《论语·里仁》。
[24] 《论语·颜渊》。
[25] 《论语·里仁》。
[26] 《论语·宪问》。
[27] 《论语·宪问》。
[28] 《孟子·离娄下》。
[29] 本章有关“善”的内容已在本书《善(善人)》部分另作评析。
[30] 《尚书·甘誓》。
[31] 详见卞朝宁著《〈论语〉人物评传·令尹子文》(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