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伟大的错误成就了错误的伟大 ——读史札记(13)(2016年11月16日)

(2016-11-16 14:14:09)
标签:

历史

文化

时评

分类: 日志

写作之余,翻检古籍,偶见《韩诗外传》中有一则关于禹伐三苗的记载。此类话题经汉儒反复炒作,已经令人生厌,因此我打算“随便翻翻”,这是我惯常的阅读方式。谁知翻阅到后面,结果令人不禁喷饭,想不到古时领导意识竟强于当今。文字不长,照录于此:

 

当舜之时,有苗氏(原文“氏”字脱,依许维遹补)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坟(汶)山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泽之水,由此险也。以其不服,禹请伐之,而舜不许,曰:“吾喻教犹未竭也。”久喻教,而有苗氏请服。天下闻之,皆薄禹之义,而美舜之德。《诗》曰:“载色载笑,匪怒伊教。”舜之谓也。问曰:然则禹之德不及舜乎?曰:非然也。禹之所以请伐者,欲以彰舜之德也。故善则称君,过则称己,臣下之义也。假使禹为君,舜为臣,亦如此而已矣。夫禹可谓达乎人臣之大体也(《韩诗外传》卷三第二十三章)。

 

中国历史,以尧舜禹为正统,三苗氏自然是异族另类。在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原部落联盟对外扩张过程中,三苗氏占据有利地形,不断挑起争端。舜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期间,禹为司空,名义上主管“平水土”,实际上负责开拓疆土,因此他建议舜兴兵讨伐三苗,以绝后患。舜是一个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其实他的形象完全毁在儒家道德学问家手中),他不同意动用武力,理由是坚持最大程度地释放善意,感化敌人,这有点像现今大中国陆对待台湾民进党执政当局的态度。经过舜的感化教育,三苗氏果然回心转意,放弃对抗,主动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结果当然是喜大奔庆。天下的黎民百姓都竖起大拇指称赞道:“领导就是领导,看问题就是和普通民众不一样!”宫廷御用诗人和民间行吟诗人也纷纷赋诗歌颂舜的英明和仁德:“看呐/到处都是欢乐的人群/人们脸上洋溢着笑容/相互诉说着/这是拒绝暴力的绿色胜利/这是道德教化的红色胜利!”

在举国(部落)欢庆之际,有一个人却躲在一旁独自斟饮,愚者用脚都能猜到这个人就是当初请伐三苗的禹,但是智者用脑子也猜不到他喝的是什么东西,因为当时发明酿酒的杜康还没出生呢(杜康是夏朝第五代国君),就权当他喝的是一种排忧解愁的草汁吧,好像确实有一种野草叫忘忧草。

三苗氏臣服之后,禹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和信任危机,当初他主张动用武力征服三苗,差点儿把华夏氏族带入战争的渊薮,幸亏舜英明仁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因而避免了一场大灾难!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也是恶毒的,他们在歌颂舜的英明伟大时,必然会批判禹的愚昧无知和鲁莽狭隘,甚至对他请伐三苗的动机也提出质疑!禹是搞工程技术出身的,他长期奋战在治水一线,身先士卒,吃苦耐劳,平时不善言辞,所以受到冤屈时既不会巧言狡辩,又不会四处托请,只好一个人躲起来喝忘忧草汁。好在公道自在人心,有人为他打抱不平,说当初如果没有禹的错误(“请伐”),后来就不会有舜的伟大(“喻教”),禹把一切成绩归为领导,把所有错误揽归自己,这正是臣下识大体、勇担当的优秀品质!如果换作舜,他也会这么做的,这就是职场规矩。在职场上,下属永远是各种错误的制造者,而领导永远是各种错误的纠正者,下属的错误只能证明领导的正确,而不能代表领导的错误。谁见过哪个领导犯错?更确切地说,谁见过哪个领导承认自己犯错?退一万步说,即使领导犯错,也是因为领导纠错不力或属下反应迟钝,因为不能勇于承认错误的下属就不是好下属,不能及时纠正错误的领导就不是好领导。换句话说,错误也是有存在的价值的,所以职场老手明明可以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可是他最后总会不经意间留下一个十分明显的小错误,不落痕迹地给领导留下一个纠错空间,以显示领导的高明。

历史事实证明,禹的“错误”是正确的,而舜的“正确”是错误的,三苗氏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成公四年》),他们后来果然发动叛乱,“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舜不得不派禹领兵实施武力镇压,“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史记·五帝本纪》)。

先前禹用自己伟大的错误成就了舜错误的伟大,后来舜又用自己错误的伟大证明了禹伟大的错误。儒家说教总是这样颠来倒去地绕人,听听有道理,想想没道理,读者不知不觉就被猪油蒙了心,所以不说也罢,就此打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