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读、精读和研读(2016年8月3日)
(2016-08-03 17:39:33)
标签:
文化时尚情感 |
分类: 日志 |
上个月我应邀到扬州参加江苏省第六届书展,为读者举办了一场关于《论语》的讲座,而后又接受了几家网络媒体的直播访谈,内容当然是关于读书方面的。
阅读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阅读是一种最古老的时尚,同时也是一种最时尚的传统,没有阅读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然而当今社会电子产品层出不穷,个人终端功能越来越强大,纸质阅读受到极大的冲击,长此以往,令人担忧!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纸质阅读(但并不排斥电子书籍),一册内容轻松、厚薄适中的书籍在手,无论身处何等喧闹嘈杂的环境之中,心都会安静下来,眼前的一切也就不重要了。长期坚持纸质阅读,慢慢会让人产生一种仪式感,淡淡的墨香、柔柔的灯光、酽酽的浓茶、醇醇的美酒、咸咸的青豆以及窗雪、暖炉、红袖……都成了不可或缺的仪式。
只要你有足够的情趣和时间,读书就是一种享受。
我读书主要有三种方式:泛读、精读和研读。
泛读就是浏览,一般没有什么功利性,主要是为了了解各类资讯,顺便打发时间,因此阅读速度可快可慢,内容可雅可俗,时间可零星可完整。古人说的“三上”(马上、枕上、厕上)阅读大抵如此。泛读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最基本需求,阅读有时就是一种生活习惯,所以内容可以忽略。
精读是比较深入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和理论,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具有明确的功利性,而阅读的本质意义却被异化了。精读基本没有什么乐趣可言,从枯燥理解到枯燥记忆,前面读了后面忘了,有时发狠真想把书烧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最终还是乖乖地回到书桌旁,因为不读书没有出路啊!尽管精读的过程很痛苦,但是对人生影响却很大,因为精读可以大幅提升一个人的思辨能力。如果一个人只有形象思维而缺少抽象思维,很难想象他在生活中会是什么样?见识浅显,语言啰嗦,行为乖张,目光呆滞,与朋友在一起时基本轮不到说话,独处一室时脑子里完全空空如也,和人吵架时也总只是挨骂……果真如此,想想也不甘,所以要精读。
研读就是研究性阅读,过去人们称之为“做学问”,境界顿时从阅读提升到研究的高度。研读主要是带着问题而解决问题,因此不必拘泥于一本书从头翻到尾,答案在哪儿就翻到哪儿;也不必拘泥于一两本书,往往是多多益善,既可以接受正面观点,也可以接受反面意见。我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开始为了一个问题,翻开一本书来查找答案,可是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于是不得不先把第一本书放下来,去查找另一本书,后来问题层出不穷,书也越翻越多,到最后书桌上同时摊开七八本书。如果此时有人打岔,把我的思路打断了,回来面对一桌子摊开的书,我都不知道我到底要干什么!所以以前我“做学问”都是从晚上八点开始的,此时大家都消停了,不会被打扰。研读最初从一个知识点开始,经过不断地拓展和深化,最终带动整个知识面,因此通过研读获取的知识更完整、更深刻、更扎实、更具价值。此外,研读还有助于形成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有了自己的东西,不再人云亦云了,这是难能可贵的!
其实三种阅读方式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也没有高下之分,一切从需求出发,适合就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