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澎湃•问吧》答网友问(四)(2016年4月29日)

(2016-04-29 08:33:01)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日志

 

问:孔子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他同时又强调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这两者之间存在冲突关系,己欲立的并不一定是别人也想立的。这种观点缺乏应有的理论支点,遇到这种自相矛盾的地方,因该怎么去理解他的思想?

答:好问题!

这两句话是对孔子“忠恕”思想的进一步诠释。“忠恕”思想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的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用我的思想观点来感召和改造别人;消极的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我坚持自我,既不感召别人,也不受别人感召。在实践运用中,孔子是因人而异的,该积极则积极,该消极则消极,因此两者并不存在矛盾冲突。后来孟子在此基础又进行概括,将其“忠恕”思想表述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就是天下有所作为,我就去拯救天下;天下无所作为,我就洁身自好,做好自我。

问:老师您好!如果写武侠小说怎么可以把“侠”文化与论语里的儒家文化有机统一呢?相信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发展至当代更需要人民群众发扬这种“侠”文化与儒家文化相融合的模式吧?

答:在《论语》成书年代,似乎还没有“侠”的概念,更没有侠文化,但是侠文化中确实汲取了儒家的许多思想精华,比如“忠”、“信”、“义”、“直”、“勇”等观念,在这些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当时人的许多行为已经展现出“侠”的风采,最典型的是子路在卫国动乱中忠人之事,信守诺言,不避危难,只身一人与乱党拼斗,头上的冠缨被斩落,他说:“君子死,冠不免。”最后悲壮地“结缨而死”。这方面的内容,我在《论语事件评述》书中多有涉及,可以供你进一步研究参考。

问:请问孔子及其思想被部分人冠以守旧、迂腐,甚至落后的代名词,禁锢人的思想,你怎么看?孔子在当代人生活中应该扮演怎样角色?

答:建议持这种民族虚无主义观点的人应该去认真研究一下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提出的“轴心时代”的著名命题,该命题在国际思想界和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并引发长期而广泛的讨论。按照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该命题应该是代表当今最前卫最开放的思想观念了,然而在该命题中,卡尔·雅斯贝斯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表述为至今仍然对于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类精神的重大突破”。

历来如此,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持虚无主义态度的人不是无知,就是缺乏自信。

至于孔子在我们现代生活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问题,我个人认为:孔子应该是所有中国人永远的老师。

问:请问您对中国传统文化怎么看,这些经典是不可逾越的山峰吗?到底是宝贵财富还是沉重的包袱呢?

答:正确使用手机,就能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方便;不正确使用手机,就会给我们带来麻烦,甚至成为祸害。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道理也是一样的,正确学习和借鉴,就是宝贵财富,不能正确学习和借鉴就是沉重包袱。

问:请问:不从政治、经济、训诂方面去阐释,那么你是从哪方面阐释?火星?

答:我现在所做的工作不能算阐释《论语》,因为诠释《论语》以及孔子思想是一件极其慎重的事情,我既不具备相应的学术素养,也缺乏必要的信心。我目前主要从史学角度把《论语》中的人物和事件梳理出来,尽量真实地还原人物的原来面貌和事件的历史真相,供《论语》研读者参考或备查,所以我对两本书的定位首先是工具书,当然书中也有一些“评”的内容,那是行文至此的一些粗浅见识。

问:《侍坐》一节中,曾皙问孔子:“夫子何哂由也?”同样是孔门弟子,且子路较为年长,为什么曾皙直呼子路之名呢?

答: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研究《论语》已经非常深入。

不知你读本章时是否发现《论语》编纂者通过先抑后扬的艺术手法刻意提高曾皙在孔门中的地位,而且各人言志结束之后,孔子又单独把他留下来讨论其他弟子的志向问题,这就不免让人对这段文字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现在学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论语》第一次编纂主要由曾氏后人完成的,因此他们在编纂过程中,为了提高曾氏之儒的地位,有没有夹带私货,刻意拔高曾皙?这是我对本章产生怀疑后的一种推论。关于这个问题,我在《论语事件评述》中已作具体分析研究,如你有兴趣可以参阅,如你能深入研究,更是学界幸事!

问:我是一名中文系本科在读的学生,我想问一个问题:先秦时期语言(或者说百家)是否有极大的力量?在学习先秦诸子时,我注意到那个时代有很多以言劝谏,或者凭借言语阻止战争发生的事情,例如《烛之武退秦师》。是否说在那个时代这些能士具有一种超然的地位,所以当权者不会肆意触动的?

答:尽管史书中说“春秋无义战”,战争胜负的关键最终取决于军事势力,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道义”还是能发挥一定的效力的,符合道义的战争能够鼓舞士气,不符合道义的战争就会让自己心虚。如果己方占据道义的制高点,再有一个能说会道的士人,有时确实能起到挫败敌方士气的作用。而语言只是思想的载体,在诸侯争霸、不讲道理的局面中是不会发挥太大作用的。

问:孔子很挑食吗?

答:《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姜)食,不多食。”由此可见,孔子不是“很挑食”,而是非常挑食!

实在难以想象,那个年代能有什么好吃的?孔老夫子居然如此挑剔、矫情,对于色、香、味、形、用料、佐料、烹制都讲究得很!套用今日网络流行语来形容:“哥吃的不是食物,吃的是文化。”

在生产力低下、物质贫乏的春秋时期,并不具备产生“美食家”的物质条件和文化背景,人们对于吃,主要还是满足生理需要,果腹而已。孔子对于饮食如此讲究,主要是出于礼仪的需要。儒家凡事讲究礼仪,饮食起居,虽然是生活琐事,但也马虎不得,即所谓“吃要有吃相”。吃无吃相,不仅不雅,而且乱了“礼之大防”,这是不可容忍的。所以《论语》中所有涉及到饮食的条目,要么与礼仪规范有关,要么与祭祀先祖有关:“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必”字误)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热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以上均出自《论语·乡党》)“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述而》)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关于饮食,孔子关心的不是吃什么,而是怎么吃,形式要于内容,由此而衍生出中国的饮食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