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事件评述》之《箕子为之奴》(2015年9月14日)
(2015-09-14 14:50:12)
标签:
历史论语2015年9月14日箕子为之奴〈论语〉事件评述 |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
《论语•微子》:“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箕子是“殷有三仁”之一,名胥余,他是商王帝乙的弟弟、商王纣的叔父,商朝王室成员,因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林一带)而世称“箕子”。“为之奴”是指他主动放弃贵族身份,披发佯狂,自贬为奴,以表明他不愿与暴君商纣同流合污。
《史记·宋微子世家》:“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为桮,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悦)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详(佯)狂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箕子操》是古琴曲名。《史记集解》引《风俗通义》曰:“操者,言遇甾遭害,困厄穷迫,虽怨恨失意,犹守礼义,不惧不懾,乐道而不改其操也。”商纣在位期间,生活荒淫无耻、穷奢极欲,箕子见微知萌、见端知末,对商朝的前途和命运深感担忧,因此反复向商纣进谏。然而商纣根本听不进逆耳忠言,依然故我。面对商纣的暴政,箕子虽然无力拯救危世,但是他不愿意像微子那样不管不顾、一走了之,也不愿意像比干那样直言进谏、以死相拼,而是选择了一种既不“彰君之恶”、也不“自说于民”的变通办法——“被发详狂为奴”。箕子把自己的躯壳隐藏在卑微之中,把自己的忧思沉浸在琴声之中,他是一个疯狂的智者。
周武王伐纣灭商后,曾专门去拜访箕子,向他请教有关天道人伦之类的问题。箕子在总结商朝灭国深刻教训的基础上,向周武王提出了帝王治理国家必须遵守的九种根本大法,即“洪范九畴”(“洪”义为“大”,“范”义为“法”),引起周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并加以奉行。箕子和武王的对话后来被收入《尚书》,篇名为《洪范》。《洪范》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因此箕子被后人尊称为“中华第一哲人”、“中国文化第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