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事件评述》之《公山弗扰以费邑叛,欲召孔子》(2015年9月9日)

(2015-09-09 09:58:26)
标签:

历史

论语

2015年9月9日

公山弗扰以费邑叛欲召

〈论语〉事件评述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论语•阳货》:“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公山弗扰(公山不扭)在季氏宗族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为季氏费邑宰多年,人脉很广,威信很高,与孔子关系也比较密切。季桓子继任季氏宗主后,他和阳货等一批老臣受到排挤和打压,因而渐生叛心、意欲谋反。当时孔子也不得志于鲁,“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1] 故而公山弗扰欲召孔子加入他们对抗“三桓”的团队,共同成就一番事业。孔子当时虽然表面应承了公山弗扰的延邀,做出欲往费邑与公山弗扰合作的姿态,其实心里另有盘算,因为当时鲁国政坛矛盾重重、错综复杂:“阳虎(货)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命,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2] 显然,孔子不仕是韬光养晦,他在等待更大的政治舞台,成就“吾其为东周”的宏伟大业。他表面答应与公山弗扰合作,实则在观察公室与季氏的反应,他想用这种方式来向鲁定公和季桓子施加压力、求得出仕。然而子路却未能领会孔子的意图,他为人向来简单直爽,心中如有不悦,立刻就表现在脸上,他没好气地对孔子说道:“凭老师的为人和才干,到哪儿不能谋个差事?何必要到公山弗扰那里去谋事!”孔子并没有正面回答他,而是明确表达了自己志向——“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所谓“为东周”,就是重建周朝盛世的礼制秩序。孔子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无论为谁所用,我的政治理想和信念是不会改变的。

孔子假意与公山弗扰合作这一招果然奏效,鲁定公和季桓子平定阳货叛乱后,开始重用孔子,让他出任中都宰,继而任司空,再任大司寇,摄相事,位高权重,红极一时。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与季桓子等人发起“堕三都”,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公山弗扰联合叔孙氏世子叔孙辄以费邑发动反叛,他们避实就虚,趁季桓子攻打费邑之机,率费人反攻曲阜城中的公室。鲁定公及“三桓”措手不及,只好退守到季氏府中的武子之台,费人几次攻到鲁定公近身,情况十分危急。孔子在危急关头临危不乱、冷静指挥,他率甲士守卫在鲁定公身边,命令申句须、乐頎等人率兵将费人赶下高台,与外围的兵力里应外合,一举击溃费人,公山弗扰和叔孙辄出逃齐国,费邑最终被堕毁。

关于公山弗扰以费邑发起反叛之事,《左传》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3] 但是《左传》和《论语》两者的记载不一致。《论语》中说公山弗扰以费邑叛,召孔子而欲往;《左传》中则说孔子方为司寇,欲“堕三都”,公山不狃以费邑叛,后来孔子亲自指挥国人打败公山不扭,平定叛乱。既然孔子主议堕费,却又应召欲往助之,这无论如何是解释不通的,因此信《论语》则谬《左传》,信《左传》则谬《论语》。后来《论语》注家把精力放在对“畔”的理解和诠释上,所谓“畔”,有心理准备与付诸行动之分,前者是过程,时间跨度为鲁定公五年至十二年;后者是结果,时间为鲁定公十二年。如果把《论语》中的“畔”理解为公山弗扰的心里准备过程,那么“召”孔子的时间就不必拘泥于鲁定公十二年,而是鲁定公五年至十二年之间的任何时间,这样的解释是符合情理的。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中说:“夫《论语》谓以费畔召者,此著其实耳。在当时不狃之召孔子,决不以叛乱为辞也。特以孔子有名德,为世所重,欲借以收人心。阳货亦曾欲见孔子而劝之仕矣。是时不狃虽有不臣之实,而未著变叛之形,故孔子欲往而复止。”[4] 以“实”与“形”来区分,也是同样道理。

 



[1] 《史记·孔子世家》。

[2] 《史记·孔子世家》。

[3] 《左传·定公十二年》。

[4]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