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事件评述》之《过庭之训》(2015年9月4日)
(2015-09-04 16:18:49)
标签:
历史过庭之训论语2015年9月4日〈论语〉事件评述 |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
《论语•季氏》:“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本章表现了孔子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君子之远其子”。孔鲤是孔子的儿子,然而孔子对他并未亲自施教,也没让他参与孔门举行的各种学术思想研讨,所以《史记》、《孔子家语》等书均未将其列入“受业身通者”之列。
孔子对于孔鲤的教育,主要在“劝”和“训”两个方面。
“劝”就是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家语》载:“孔子谓伯鱼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唯学乎?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饬。不饬无类,无类失亲,失亲不忠,不忠失礼,失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饬也;近而愈明者,学也。”[1] 孔子认为,“容体”、“勇力”、“先祖”、“族姓”等等都是不足以称道的外在因素,只有学习才能真正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内在素质,学习是立世之本,所以他告诫孔鲤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2] 人如果不学习,就如同面壁而立、寸步难行。
“训”就是加以督促和训导。孔子虽然不亲自施教,但是平时对孔鲤的要求非常严格,有一次孔鲤从庭院路过,被孔子遇见了,孔子立即叫住他,仔细查问他的学习情况,问他有没有学《诗》,他说没有,孔子立即训斥道:“不学《诗》,无以言。”孔鲤只好回去认真学《诗》。再一次,孔鲤路过庭院时又被孔子撞上了,孔子问他有没有学《礼》,他说没有,孔子又厉声训斥道:“不学礼,无以立。”于是他又回去认真学《礼》。这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过庭之训”。对于孔鲤的学习,孔子从不亲自教授《诗》、《礼》等经书的具体内容,只是对他加以督促和训导。后来,有人对此感到困惑,因为他们毕竟是父子关系,孔子肯定私底下向孔鲤传授秘学绝技,有一个叫陈亢的人就跑去找孔鲤套话,[3] 孔鲤把孔子督促其学习《诗》、《礼》的经历告诉了他,陈亢闻知后高兴地说:“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因为他既学到了孔子的治学方法,又学到了孔子于公于私一视同仁的品德。
那么孔子为什么不亲自向孔鲤传授学业呢?后人曾对此作出各种解读。《孟子》:“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伤)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4] 在孟子看来,父子关系是无法建立教育之“势”的,亲情之爱妨碍了教育之实施,甚至可能导致父子反目成仇,所以君子一般都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颜氏家训》:“或问曰:‘陈亢喜闻君子之远其子,何谓也?’对曰:‘有是也。盖君子之不亲教其子也。《诗》有讥讽之辞,《礼》有嫌疑之诫,《书》有悖乱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讥,《易》有备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亲授耳。”[5] 因为经书上的许多内容是不适合在父子之间传授或讨论的,为了维护“父子之严”和“骨肉之爱”,所以君子不亲授其子。
“过庭之训”被后人视为孔子实施教育的成功案列,并逐步形成了“易子而教”的教育理念。中国古代教育在形式上主要是师徒私授式的家庭教育,为了有别于父子和师徒关系,父亲不亲授其子,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现代教育已经完全社会化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完全统一规范,因此就没有必要“远其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