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事件评述》之《蘧伯玉使人于孔子》(2015年8月18日)
(2015-08-18 15:05:18)
标签:
历史论语2015年8月18日蘧伯玉使人于孔子〈论语〉事件评述 |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
《论语•宪问》:“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蘧伯玉,名瑗,春秋时期卫国大夫。鲁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卫大夫孙林父、宁殖等人打算发动政变,驱逐卫献公,他们专门派人征询蘧伯玉意见,希望能得到他的支持。然而蘧伯玉则态度暧昧,即没有阻止孙林父等人反叛,也没有及时向卫献公通报情况,而是带领家人从近关出逃别国避难去了。[1] 鲁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卫大夫子鲜、宁喜(宁殖之子)等人又密谋卫献公复国,他们又找到蘧伯玉商议,他仍然没有劝阻宁喜等人,也没有向卫襄公(卫献公出逃齐国后新立卫君)通报,再次从近关出逃。[2] 对于蘧伯玉不遣是非、明哲保身的行止这里不作具体评述。[3] 这里重提旧事的目的是要搞清楚一个时间概念,即蘧伯玉在鲁襄公时期就已是卫国有名望有影响的大夫了,此后又经历了鲁襄十八年(襄公十四至三十一年)、鲁昭三十二年、鲁定十五年和鲁哀十一年,前后长达七十六年,此时蘧伯玉已年近百岁,何以再派使者来访于孔子?因此“蘧伯玉使人于孔子”之事不应如前人所说的自卫返鲁后,而应在孔子去鲁之前,具体时间大约在鲁昭公后期或鲁定公前期,孔子此时已经设帐授徒、名显诸侯,但尚未与蘧伯玉谋面。
孔子在与蘧伯玉的使者对话时态度极为谦恭,先请他落座,然后再向他打听蘧伯玉的情况,“夫子”为尊称。蘧伯玉是孔子的长辈,孔子对他非常敬重,“孔子之所严事……于卫:蘧伯玉。”[4] 所谓“严事”,就是极为审慎、尊崇的意思。使者回答说:“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关于蘧伯玉善于不断反省自己、避免重复犯错的优点,诸子书中多有记载,如《庄子》:“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5]《淮南子》:“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6] 可见蘧伯玉日日反思和检点自己行为的内省功力果然名不虚传、令人敬佩。然而使者在陈述这件事情时特意加了“欲”和“寡”两个限制词。“欲”表达的是一种主观意愿,客观效果则未必达到;而“寡”的意思是尽量少犯错,但不能保证不犯错。思维清晰,用词严谨,表述没有任何瑕疵,所以孔子一再称赞他是一个称职的好使者,对于蘧伯玉却是未置一词。
按理说,本章的主要人物应该是“使者”,此人彬彬有礼、眼界不俗、善为言辞,孔子对他也是高看一眼、礼遇有加,然而历代《论语》注家都把注意力放在蘧伯玉身上了,反而忽略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