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评传》之子桑伯子(2014年9月11日)
(2014-09-11 10:08:21)
标签:
历史文化子桑秦穆公秦国 |
分类: 《论语》人物评传 |
《论语·雍也》:“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乐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子桑伯子,公孙氏,名枝,字子桑,“伯子”表明其卿大夫身份,春秋时期秦国大夫,其以知人善举著称。
先秦时期有两个叫子桑的,一个是《庄子》中的子桑户:“子桑户、孟之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扰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1]。”孟之反是鲁国孟孙氏的族人,身份普通,他在“郊之战”中表现神勇,孔子赞其“不伐”。孟之反与子桑户都是思想观念新潮的年轻人,他们成为莫逆之交,说明他们的年龄、身份、志向和情趣等方面大体相同,是不具备“以临其民”的地位的,因此不可能是仲弓所问子桑。
另一个子桑出自是《左传》,他是秦国的卿大夫,地位高贵,是秦穆公的重要辅臣,在诸侯各国中声望也很高,所以仲弓有问,孔子对他也有所了解。鲁僖公十三年(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派使者到秦国来乞求救济,秦穆公问子桑道:“我们要向晋国提供帮助吗?”他说:“别国遇有天灾,我们提供帮助,对我们而言,并没有什么损失;但如果能提供帮助而不帮助,我们将失去民心。”秦穆公又问百里奚,百里奚也认为应该向秦国提供帮助:“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2]。”子桑为政的最大特点是知人善举,他举荐的孟明,受到了秦穆公的重用,在秦晋争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子桑和百里奚对秦国发展贡献巨大,他们共同辅佐秦穆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作爰田”,“作州兵[3]”,使秦国迅速崛起,“遂霸西戎[4]”。《左传》中说:“子桑之忠也,其知人也,能举善也[5]。”杜预《集解》注:“子桑,公孙枝,举孟明者。”《左传》只说子桑的“忠”,却没有提到孔子所说的“简”,因此有人认为这个子桑不是仲弓所问的子桑伯子。但是在没有更加合理解释的情况下,这个子桑应该是最为合理的。
《说苑》中有一则关于子桑的故事:“孔子见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悦,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故曰文质修者谓之君子,有质而无文谓之易野。子桑伯子易野,欲同人道于牛马,故仲尼曰:‘太简无繁,吾欲说而文之。’”显然,这则故事是后人把孔子对子桑伯子所作的“可也简”的评价和“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6]”的美学观点糅合在一起附会而成的,不可采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