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人物评传》之陈成子(恒)(2014年7月6日)

(2014-07-06 18:54:09)
标签:

文化

历史

齐国

齐简公

陈氏

分类: 《论语》人物评传

 

《论语·宪问》:“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陈恒弑其君”,似乎没有“崔杼弑其君”或“阳虎作乱”的影响恶劣,在当时也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愤慨,除孔子情绪比较激动外,其他人都表现得很冷漠,鲁哀公直到孔子重复了三遍后才勉强说了四个字:“告夫三子。”所谓“夫三子”,就是鲁国当时实际掌控军权的“三桓”,“夫三子”表现得更加冷漠,虽然表面上没说什么,心里却在暗暗骂这个不识时务的老夫子。因为春秋末年,“君不君,臣不臣”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司空见惯,更何况齐简公的“君不君”是失德失势,因此不会受到人们的同情;而陈恒的“臣不臣”则是顺势应民,因此也不会受到人们的谴责。

 

陈恒(陈文子),妫姓,陈氏(“陈”同“田”,亦称“田氏”),名恒,一作常,谥号为成,故称陈成子,春秋末年齐国大夫,生卒年不详。陈氏的祖先陈完原本是陈国公子,因在国内争夺君位失利,逃到齐国避难,并保留了世袭大夫的身份。当年齐懿公嫁女于陈完时,曾占卜得辞曰:“五世而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于京。”陈恒是陈齐的第八代传人,他弑杀齐简公后,独揽齐国军政大权,举国上下确实无人能与其争锋。

陈恒的父亲是世袭上大夫陈乞(陈僖子)。齐悼公四年(公元前486年),陈乞卒,陈恒继任辅政大臣。齐简公即位后,他与阚止(字子我)分别出任左右相,共同辅政。阚止原本是齐简公的家臣,深得信任,因此朝中政务悉由其处置。陈恒眼看自己大权旁落,心有不甘,于是就想通过策动一场战争来收回失去的权力。陈恒用兵的首选目标是鲁国,因为近十年间,齐、鲁两国相互攻伐,连年混战,对鲁用兵,名正言顺。

陈恒打算对鲁用兵的消息传到鲁国后,引起了一片恐慌,此时孔子的弟子子贡主动请缨到齐国去游说陈恒。子贡见到陈恒后说:“听说国相您打算起兵征讨鲁国,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因为鲁国是一个‘不太好对付’的国家,鲁国的城墙低矮破败,地狭水浅,国君愚昧不仁,大臣虚伪无能,民众都不愿意打仗,所以说‘不太好对付’;相比而言,吴国是一个‘比较好对付’的国家,吴国的城墙又高又厚,地广水深,军队装备精良,甲兵斗志高昂,而且都由能征善战的卿大夫统领,所以‘比较好对付’。”陈恒完全被他闹糊涂了,忿然作色道:“你所说的‘不太好对付’,恰恰是众人都认为‘比较好对付’的,而你所说的‘比较好对付’,又恰恰是众人认为‘不太好对付’的。你这样来跟我胡闹,到底是何用意?”子贡又不急不慢地说道:“我听说,国有内忧者则攻伐强国,国有外忧者则攻伐弱国。据我了解,齐国现在是国有内忧,您虽然身为国相,但内有阚止与您分权,外有高、国、鲍、晏等公族与您作梗,您发布的政令,有人拒不执行,政令不行,难道不令人担忧吗?在国有内忧的情况下,您兴兵伐鲁,以齐、鲁目前的势力对比,齐胜鲁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齐胜鲁后,齐国的内忧问题能解决吗?依我分析,非但不能解决,反而会加剧,因为国君因胜而骄横,群臣因胜而矜伐,他们人人都认为自己有功劳,个个都觉得自己了不起,谁还会听从您的命令?君主骄横就会恣意妄为,群臣矜伐就会滋生争斗之心,从今往后,您上要应付一个恣意妄为的国君,下要对付一群相互争斗的公族大臣,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为政能有什么作为?性命能有什么保障?所以我说鲁国是一个‘不太好对付’的国家,这是为您设身处地考虑的。而我之所以说吴国‘比较好对付’,是因为齐国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于是国内上无强臣敌对,下无民人非议,国中大小事务均由国相您一人担当,这难道不是‘比较好对付’吗?”听到这里,陈恒终于明白“不太好对付”和“比较好对付”的真正意思,但是此时伐鲁的命令已经发布,如果突然取消行动,必然会引起国人的猜忌。子贡说:“齐国可以先按兵不动,我到吴国去游说吴王,让吴国发兵救鲁伐齐,这样齐国再与吴国交战就顺理成章了。”后来,子贡先后跑到吴、越、晋等国分别游说,最终促成齐、楚的“艾陵之战”。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吴国会同鲁国攻伐齐国,一路摧城拔寨,两军最后决战于艾陵,齐师大败,损失惨重,不仅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等七员公族大将被擒,而且还损失革车八百乘,甲士三千人。根据《史记》记载,艾陵之战是由陈恒和子贡共同策划的,鲁国是这场战争的最大受益者,“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但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子贡的游说之词完全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口吻,人为加工的痕迹过于明显。相比而言,《左传》的记载则相对客观,比较可信。

这里还有一个小问题,以前人们未能关注。《史记》中载“四年,田乞(陈僖子)卒,子常(恒)代立,是为田(陈)成子”,这里的“四年”是指齐悼公四年,当为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但是根据《左传》记载,“艾陵之战”发生在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848年),战前“陈僖子谓其弟书:‘尔死,我必得志’”,后来陈书果然被擒不还。两种记载的时间误差达两年多,唯一可以解释的是陈乞在两年多前对陈书说了这番话,《左传》在记载艾陵之战时加以追述。

艾陵之战,齐国遭受了重创,国力衰退,民心涣散,公族势力也一蹶不振,而陈恒的权势则有所扩大,并与阚止形成正面冲突,“二人相憎而欲相贼”(《韩非子·内储说下》),双方势不两立,一场恶斗不可避免。当时齐国大夫诸御鞅已经发现了潜藏的危机,因此他提醒齐简公道:“陈、阚二人不可并用,必须二选其一。”然而齐简公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陈恒与阚止之间的矛盾激化,终于发生了一场火并。事情的起因是陈氏族人陈逆在城中杀人,被阚止当场拘捕,关进大牢。陈氏族人的势力很大,他们很快就想办法把陈逆营救出去了。杀人越狱都是死罪,既然陈氏已经落下了口实,阚止想就此剪除陈氏势力,于是就和自己的家臣陈豹商量。陈豹其实也是陈氏的远族,后投到阚止门下,并得到信任。阚止向陈豹许诺道:“如果你能帮我尽逐陈氏,我就让你当陈氏的世袭大夫。”但是陈豹没有答应,他反而劝说阚止道:“陈氏族人中与您对抗的只有少数几人,您何必兴师动众,赶尽杀绝呢?”事后,陈豹居然把阚止的行动计划告诉了陈逆,他特意提醒道:“阚止有君主支持,陈氏若要成事,必须抢先下手。”陈逆得到这一重要情报后,立即去向陈恒通报。陈恒果断决定提前动手,并预先安排陈逆潜入内宫之中为内应。这一细节说明陈恒其实早有预谋,此前已经买通了宫中的侍卫。

夏五月壬申这一天,陈恒正式发动政变,他们兄弟八人(《史记》中记作“兄弟四人”)分乘四车冲入宫中,当时阚正也在朝中处理公务,见陈恒等人进来,起身相迎,陈恒将他一把推到门外,然后关上宫门。阚止的内宫侍卫企图反抗,被埋伏在内宫里面的陈逆一刀砍死。齐简公和夫人当时正在檀台饮酒,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陈恒挟持到内寝之室。其实陈恒开始并不想加害齐简公,他只是想挟持齐简公,逼迫阚止就范,可是齐简公误以为陈恒要加害自己,便操起武器来攻击陈恒,陈恒的同党大史子馀在一旁高声喊道:“君主不要误会了,陈恒不是来谋害您的,他是来清君之侧的。”然而齐简公根本不相信他们,仍然情绪很激动,让他们通通滚出去。陈恒见挟持齐简公不成,打算放弃行动,他一边往外走,一边愤愤地说:“何处无君?”此时陈逆拔出佩剑来拦住他威胁道:“行事犹豫不决,半途而废,日后必将祸害陈氏!既然我们今日举事,陈氏族人都不得中途退却,否则我将代表陈氏宗主诛杀之!”受到陈逆的鼓动,陈氏族人重新在宫门外集结,与阚止的部众激战于帷门和大门。阚止寡不敌众,一路败走,慌乱之中误入陈恒的私邑丰丘,被丰丘人捕获后押至陈恒面前,陈恒将他诛杀于齐都临淄的郭关。齐简公见阚止被诛,估计陈恒也不会放过自己,于是匆忙逃至舒州。此时齐简公懊恼地说:“如果当初听从诸御鞅的建议,不至于落到今天这样的地步!”不久,陈恒发兵舒州抓获齐简公,将其弑杀。并将其党人驱逐出境。

韩非子后来在总结这场政变时说:“故田常(陈恒)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此简公失德而田常(陈恒)用之也,故简公见弑”(《韩非子·二柄》)。又说:“是以主孤于上而臣成党于下,此田成(陈恒)之所以弑简公者也”(《韩非子·奸劫弑臣》)。如果就“势”而言,君上臣下,陈恒发动政变是不可能得逞的;但是就“德”而言,齐简公久失其德,忠言不信,成了高高在上的孤家寡人,而陈氏累世“行阴德于民”,陈恒继立为相后“复修釐(僖)子之政”,以大斗贷出,小斗收回,让利于民,群臣和百姓均受其惠,甚至民间歌谣也广泛传颂:“妪乎采芑,归乎田(陈)成子。”所以陈恒发动政变,国中竟无人助君,他的胆子也就越来越大了。

陈恒弑杀齐简公后,立简公弟公子骜为齐国国君,是为齐平公。齐平公即位,陈恒任国相,独揽齐国的军政大权,他还把安平以东至琅琊的大片土地划归自己的封邑,土地面积超过公室,真正成了既掌握政权,又掌握财权的封建大地主。

陈恒篡权后,害怕诸侯各国前来兴师问罪,于是就委派使者四处出访,与诸侯各国重修旧好,西与晋国的韩、赵、魏等公族取得联系,达成谅解,东与吴、越等国互派使者,结盟修好,对于近邻鲁、卫等国,则主动退还了侵占的土地。在国内,他继续采取大斗贷出,小斗收回的办法笼络人心,安抚百姓。为了彻底剪除齐国的公族势力,陈恒对齐平公说:“施仁布德之类的好事,人人都欢迎,以后就由君主来做,至于那些刑罚诛杀之类的恶事,人人都厌恶,以后就由我来做吧。”这样他又把生杀予夺大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鲍、晏、阚止以及公族强者很快就被他剿灭。《韩非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当时齐国卿大夫在陈恒实施残酷的政治迫害背景下的心态。齐国有一个叫隰斯弥的大夫,有一次他陪陈恒登台四望,一眼望去,东、西、北三面都没有遮挡,唯独南面树木高密,遮天蔽日,而隰斯弥的家恰好在南面,当时陈恒什么话都没说。隰斯弥回到家中,左思右想,觉得不对头,于是就让家臣把周围的树木砍掉,可砍了一半,他又让人不要砍。家人不解地问他一会儿砍一会儿不砍,到底想干什么?他意味深长地说:“知渊中之鱼者不祥。”接着他进一步解释说:“陈恒对我家周围树木高密产生了怀疑,这只是能解释清楚的小罪。但我如果把树木砍掉了,说明我知道他怀疑我了,这就是杀头掉脑袋的大罪”(《韩非子·说林上》)。陈恒经过一系列的运作,齐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复定”。

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齐国国内局势稍稍安定,鲁国孟孙氏的成邑大夫公孙成叛鲁归齐,陈恒见鲁国国内公室失和,于是又萌发了攻伐鲁国的念头。此前,他曾派自己的哥哥陈罐出使楚国,陈瓘出使归来时路过卫国,与孔子的弟子子路见了一面,子路此时正在在卫国给孔氏当邑宰。子路对陈瓘说:“上天也许是把陈氏当刀斧用吧,既要陈氏去斲伐齐国的公室,又要让陈氏去讨伐鲁国,这样的杀伐不知道哪天才能停止?陈氏自己有没有想过,天天如此杀伐,自己能够善终吗?所以我建议你们陈氏眼前不要急功近利,四处树敌,要与鲁国结盟修好,等待时机。”子路与陈瓘推心置腹,令陈瓘深为感动,他当即表态一定把他的话带给陈恒,说服他放弃攻伐鲁国。后来陈恒接受了子路的建议,取消了伐鲁计划,并于当年冬天与鲁国大夫子服景伯订立了盟约,将成邑归还给鲁国。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陈恒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还是能够保持冷静和克制的。

此后数年间,齐国的主要对手是晋国,两国数次交战,齐国基本落于下风。鲁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年),齐、鲁两国会于廪丘,谋救郑伐晋;鲁哀公二十三年(公元前472年),晋荀瑶帅师伐齐,战于犁丘(今山东临邑县附近),齐师大败,荀瑶生擒齐国猛士颜涿聚;鲁哀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1年),晋师伐齐,齐国向鲁国求援,鲁国派大夫臧石率师御敌,晋师无功而返;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晋国荀瑶又率师伐郑,郑国情况紧急,向齐国求援。陈恒召集诸大夫商议,为了鼓动国人踊跃参战,他在朝中专门设立了乘车两马和五座食邑的悬赏,有军功者可以擢升为大夫,国人受此激励,纷纷加入齐师。他又派人把颜涿聚的儿子颜晋召来,对他说:“前年犁丘之役,你父亲死于荀瑶手下,现在你为父报仇的机会来了,你只要英勇杀敌,立有军功,我就擢升你为大夫。”随后,陈恒亲自率领齐师出征,齐军行至半道,突遇大雨,濮水猛涨,无法前行。陈恒身披蓑衣,手执长戈,站在坡道上催促车马过河。荀瑶闻知陈恒率师冒雨渡过濮水,为避其锋芒,暂且退师而还。这次随同陈恒出征的中行文子(逃亡到齐国避难的晋国大夫)事后感慨道:“君子之谋也,始、衷(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意思是说,陈恒是一个谋定而后动的君子,他事前已经把“始”(开始)、“衷”(过程)、“终”(结果)三个环节全部想清楚,然后才开始实施,一旦实施,轻易不会改变原定计划,因此他对陈恒表达出由衷的敬佩。

陈恒实际掌控齐国政权后,生活日益奢靡。据载,他在齐国挑选了上百名身高七尺以上的美貌女子充入后宫,各国的宾客舍人出入后宫一概不禁,因此他终老时竟有七十多个儿子。

 

 

参考资料:

一、《左传》:哀公十四年、哀公十五年、哀公二十年、哀公二十三年、哀公二十四年、哀公二十七年等;

二、《韩非子》:《二柄》、《奸劫弑臣》、《说林上》、《内储说下》等;

三、《史记》:《齐太公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