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评传》之王孙贾(2014年3月23日)
(2014-03-23 17:50:49)
标签:
参考资料评传闻之矣善意可信 |
分类: 《论语》人物评传 |
《论语·八佾》:“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寕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宪问》:“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王孙贾,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卫灵公时主掌军旅事务,连年率军征伐,调度有方,颇有声名。有人说他原本是周人,后到卫国入仕,虽治军有方,但难以受到重用。
史书中关于王孙贾的记载仅见《左传·定公八年》“晋师将盟卫侯于鄟泽”那段文字中。当时卫灵公正在秘密谋划联齐叛晋,晋人风闻此事后派赵鞅率军驻扎在卫邑鄟泽,炫耀武力,威慑卫国。卫灵公依约前往会盟,王孙贾随行。会盟时晋人蛮横无礼,滋生事端,激怒了卫灵公,王孙贾及时上前劝止,他说:“盟以信礼也。有如卫君,其敢不唯礼是事,而受此盟也?”意思是说,两国会盟是一件非常严肃庄重的事情,会盟程序必须符合礼仪规范,会盟内容才能信诺遵守。如果晋人无视会盟礼仪,傲慢无礼,那么盟誓也就成了不具任何约束力的一纸空文。在卫灵公情绪冲动时,王孙贾审时度势,及时劝阻,避免了一场无谓的冲突,也保全了卫国叛晋的大计。
实施联齐叛晋计划,对于卫国未来的发展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对于中原诸侯各国的争霸格局影响也是巨大的(参见《卫灵公》篇)。在整个计划策划和实施的过程中,王孙贾精心谋划,巧妙实施,把握大局,稳步推进,确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孙贾与孔子的关系应该是比较密切的,孔子对他评价也颇高,认为他才干出众,“军旅之事”完全可以独当一面,无人能够替代,所以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委婉地回答道:“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在孔子看来,卫国已有王孙贾治军旅,卫灵公何必再多此一问?其实仔细推敲“卫灵公问阵”之事,就能发现其中的蹊跷:王孙贾长于治军旅,卫灵公却要向长于“俎豆之事”的孔子请教“军旅之事”,这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卫灵公已经不信任王孙贾了;二是卫灵公根本就没打算任用孔子。按照这样的逻辑推理,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他们关于“媚于奥”和“媚于灶”的对话了。
王孙贾和孔子的这段对话虽然没有确切时间,但从孔子“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的回答来推断,应该是在他即将离开卫国返回鲁国之前。孔子前后两次到卫国求仕,但一直未能受到重用,心灰意冷之际,老友王孙贾前来探望,几杯冷酒下肚,满腹悲愤难诉,惺惺相惜,王孙贾隐晦地提示他道:“与其媚于奥,寕媚于灶,何谓也?”这是当时流行的一句成语,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奥”是位于室内西南方的主神,虽然地位尊贵,高高在上,但未必能解决实际问题;“灶”是主饮食之事的灶神,虽然地位卑微,但当权实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奥”进一步隐喻为国君(卫灵公),“灶”进一步隐喻为国君身边的权臣(南子、弥子瑕等人)。王孙贾见孔子郁郁不得志,便善意地提醒他要多与国君身边的权臣(“灶”)交结,这些人的权力很大,有时比巴结国君(“奥”)还管用。不过此时孔子去意已决,所以他悲观地说:“如果得罪了上天,求谁都没用!”
关于“奥”和“灶”的隐喻还有多种解释,但是我不想掉书袋,把事情弄得太复杂,所以在还原这段历史时省略了所有枝枝蔓蔓的考据与分析,我只需准确把握人物的角色规定和情景规定,然后让历史事件沿着符合逻辑的方向演绎下去,最终结果应该是真实可信的。还原一段历史,结果看起来很简单,但过程有时比一道复杂的数学求证题繁复得多,一点儿也不简单!
参考资料:
《左传》定公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