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评传》之公叔文子(2014年3月15日)
(2014-03-15 18:28:35)
标签:
礼记评传贾关于其然春秋时期 |
分类: 《论语》人物评传 |
《论语·宪问》:“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论语·宪问》:“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春秋向戌弭兵大会之后,中原诸侯争霸战争稍有平息,吴延陵太子季扎乘着这个空档造访鲁国观礼,而后游历中原各国,遍访贤达名流。在季扎长长的造访名单中,卫国大夫公叔文子赫然在列,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能够被列入季扎造访名单的都是当时极具影响力的人物,有点儿类似今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无怪乎孔子一到卫国就向人打听公叔文子的情况。
公叔文子,姬姓,公叔氏,名发(拔),谥号为“贞慧文子”,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卫国大夫。按照《世本》记载,公叔文子应该和卫灵公同辈(“卫献公生成子当,当生文子拔”),但他年长许多,因此卫灵公对他格外敬重。
从有限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公叔文子是一个知识渊博,持重老成,不苟言笑,对国家无比忠诚的人。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鲁国军队假道卫国,阳虎意欲挑起鲁、卫之争,故意命令鲁军从卫都南门入,再从东门出,然后驻扎在郊外的豚泽。对于鲁军这种公然挑衅的行为,卫灵公十分恼怒,立即命令弥子瑕率兵追击。公叔文子听说此事后,怕自己的脚力太慢,赶紧让家臣用轻便的撵车送他进宫,他见到卫灵公后劝谏道:“尤人而效之,非礼也。想当年鲁昭公被季氏所逐,流落异乡,卫侯愿意献出文公之舒鼎、成公之昭兆、定公之鞶鑑这三件国宝中的其中一件来帮助鲁公返回鲁国,卫公子和诸大夫之子也情愿到诸侯国去当人质来换取诸侯各国出兵纳鲁公出兵鲁昭宝中的任何,。卫灵公认为这是苟言笑,对国家无比忠诚的人。。我们的先人为什么对鲁公情深意重,不惜代价?这是因为鲁国先祖周公和卫国先祖康叔都出自文王之妃大姒,鲁、卫两国血浓于水,世代睦亲。这些事情并不久远,我们不应忘记,更不能以小忿而蒙旧德,效小人而弃睦亲!现如今鲁国由陪臣阳虎执国命,此人阴险狡诈,包藏祸心,他指挥鲁军大摇大摆地穿城而过,真实意图是要激怒国君,从而挑起鲁、卫之争,他就可以乘机篡位夺权。所以国君一定要保持冷静,千万不要上了他的当。阳虎这种心术不正,作恶多端的人肯定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上天必定会惩罚他的,请国君耐心等待吧。” 这大概就是公明贾所说的“时然后言”——坦诚及时,分析透彻,一语中的,发人深省。听了公叔文子的一席话,卫灵公恍然大悟,立即停止攻打鲁军,他庆幸身边有公叔文子这样的老臣,在关键时候能够出于公心,仗义执言,才不至于因自己一时冲动而铸成大错,毁掉鲁、卫两国世代友好的亲情关系。
公明贾评价公叔文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前两句比较好理解——惜言如金,不苟言笑,后一句则有为圣人讳言之嫌,因为公叔文子善于敛财,家富于国。《左传》中有这样一则记载:有一次,公叔文子去宫中朝见卫灵公,谈完公事后,他随口说了一句:“不知国君能否赏光到我家去做客?”卫灵公早听人说公叔文子家很富有,地大宅阔,富丽堂皇,他一直想去考察一番,于是就爽快地答应了。退朝以后,公叔文子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了史鰌,就把卫灵公要到他家吃饭的事情告诉了他,史鰌听完以后连连摇头,说:“您这是自找麻烦啊!人人都知道你家富有,国君必有耳闻,他这次正好到你家实地走一圈,不就什么都看明白了?”公叔文子一经点拨,马上意识到自己弄巧成拙了,在国君面前露富,弄不好要掉脑袋的,但是卫灵公已经答应了他的邀请,不可能临时反悔吧。史鰌见他忧心忡忡,便宽慰他道:“据我分析,您虽然敛财无度,家富匹国,但平时能够赈贫济困,为人谦逊宽厚,特别是对国君忠心耿耿,恭敬有礼,国君对您一向尊重,应该不会和您过不去的。但是您的儿子公叔戌恐怕就凶多吉少了,他平时为人骄奢张狂,四处树敌,听说最近他又和君夫人南子的相好宋朝交恶,双方斗得你死我活的,如果南子添油加醋地把这件事情告诉国君,谁人能保?所以富有只是一种表象,关键是做人的态度不能变,富而能臣,可以免祸;为富不仁,则鲜有善终。”后来史鰌的话得到了验证,卫灵公并没有因为公叔文子富有而为难他,相反对他益加尊重,因为“富而能臣”是为国君所看重的品质;而公叔戌则因为与北宫结等人结党营私,企图作乱,被卫灵公驱逐出境,流亡他国。
公叔文子虽然富有,但是富有本身并不是罪恶,如果是“义然后取”,又能义然后舍,这恰恰是一种美德。据史书记载,公叔文子在卫国发生饥荒之年常常仗义疏财,在家中支锅煮粥,分食国人,他的义举也深受国人的爱戴。
公叔文子温文尔雅,仁慈宽厚,为人极具亲和力,因此他在卫国诸大夫中的人缘很好。孔子一到卫国就希望与他结交。他的家臣僎经他推荐,受到卫灵公的重用,他与僎同登公室,其乐融融。有一次,卫国贤大夫遽伯玉陪他到郊外登一个叫瑕的小山丘,公叔文子那天兴致很高,登上山顶后对遽伯玉说:“瑕丘真是一个好地方,我死后有幸就葬在这里吧。”遽伯玉马上接话道:“夫子如果喜欢这个地方,请允许我先行一步,为您除道探路。”两人虽然是说笑,但可以看出遽伯玉对他的由衷敬意。
孔子听到公明贾关于公叔文子“不言,不笑,不取”的解释后,连续追问了两句:“其然?岂其然乎?”这种句式在古汉语中表达的应该不是疑惑,而是感叹。
参考材料:
一、《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定公六年、定公十三年、定公十四年;
二、《世本》;
三、《礼记·檀弓》。